忠县人民政府
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 部门>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政务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政务活动

忠县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情况

日期:2022-01-30
字号:
分享:

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情况

近年来,忠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坚持把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即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优势的中小企业)发展作为加快产业发展和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入库培育中小企业28,培育重庆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打造第三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累计为企业争取市级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350万元。按培育年度看:20182家,20191家,20202家,20215家(含国家级“小巨人”1家)。

其中,重庆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分别是:重庆瑞竹植物纤维制品有限公司、重庆源源龙脉食品有限公司;重庆聚融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忠县祥鑫建材有限公司、重庆聚钡混凝土有限公司;重庆鲜果集橙汁有限公司、重庆贝亨源节能建材有限公司、重庆聚威节能建材有限公司及重庆鑫旭锂电池有限公司;第三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重庆特瑞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

二、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一是创新投入不高。研发投入是

反映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截至目前,我县共31家工业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其中,规上工业企业29家,占规上企业比重为34.94%;累计完成研发活动67家次,2019年和202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分别为仅为1.68亿元和1.8亿元,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未实现全覆盖。二是创新平台不多。全县仅16家工业企业累计建成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1家、市级研发中心10家、县级技术研发中心8家,占规上工业企业比重不足20%。虽然企业创新能力有所增强,但企业掌握本领域核心技术较少,技术对外的依存度较高。

(二)企业资金实力不足。我县传统企业普遍囿于自身资金有限,对“专精特新”发展冲劲不足。主要表现在智能制造改造、企业上云上平台、工业互联网等方面,需要在设施设备等硬件和相应系统软件方面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在当前企业本就处于经济不景气大气候、融资难融资贵的境况下,多数企业感觉力不从心,没有过多的资金投入到企业智能化、信息化发展中去,导致“专精特新”四方面的实现不理想。虽然,上级对企业发展开设有专项的补助资金,但比例大多不超过设备投入的8%且每个企业补助最高不超过300万元,这对于企业来说也是杯水车薪,无法解决相应的资金缺口。

(三)企业能力素质不高。很大一部分中小微企业业主自身素质有待提高,不少企业的现场管理、制度建设、资金运营、质量监控等企业基础工作不扎实,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相对落后,基本上还是家族式粗放管理,各项制度和措施不规范,加上普遍存在职工文化素质偏低,高科技人才严重短缺,消化吸收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应用信息化技术程度不高、实施智能化改造工作滞后、融入创新驱动发展意愿薄弱等,造成企业在法规调整和市场竞争中陷入困境,暴露出经营决策水平不高等弱点,不合理成本居高不下,经济效益总体不好,更不谈企业朝“专精特新”方面良好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一)聚焦突破点,凝聚企业专精特新核心实力。一是加大

创新技术引领。坚持企业主体与政府主导相结合的原则,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攻关,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主导权,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方面的主体作用。二是加大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构建产学研协作新模式。按照外引内联、立足优势、整合资源、系统建设的思路推进中小企业创新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和实验室等建设,打造国家为龙头、市级为核心、县级为支撑的多层次、网络化工业企业创新、研发体系。三是加大品牌培育力度。通过走访调研,详细了解企业运营状况、产品质量水平、质量把控方式、品牌建设等情况,引导鼓励企业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开发新产品,积极申报国家级、市级重大新产品,创建行业品牌、扩大品牌知名度,综合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实现新旧动能持续转换。

(二)找准关键点,提升企业专精特新融资能力。一是畅通融资渠道。加强银政企对接,引导银行机构积极推广“无还本续贷”模式,提前办理续贷手续,无需企业另筹资金,有效降低中小微企业转贷成本和财务负担。二是设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建设基金。设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建设基金,按照政府引导、定向发力、便捷高效、企业申请、风险可控的原则,定向支持附加产值高、品牌形象好、带动能力强的中小微专精特新发展型企业。三是指导企业申报专项财政资金。积极开展政策宣传,指导企业申报重庆市重大新产品、重庆市企业技术中心、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重庆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等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工作,为企业经济发展赋能。

(三)把握结合点,夯实企业专精特新认知能力。一是推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政策宣贯。向企业重点普及专精特新内涵实质——“专”是指专业化,专注于核心业务,能够进行专业化的生产、协作和配套服务;“精”是强调企业生产和管理的精细化水平;“特”是指特色化,需要企业能够依托特色化资源,发挥企业独特优势;“新”是新颖化,是企业技术模式、商业模式等多方面的创新能力。从中小企业培育综合管理体系、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行动、中小企业创新综合能力、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上下功夫,做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培育百花齐放、各有特色。二是摸清家底,提供精准性指导。结合我县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初步构建起新能源、生物医药、智能装备、资源加工四大特色产业集群架构,对新润星、忠润能源、极达鑫等企业战略目标明确、发展规划清晰、产品实施有效、项目建设快速的优秀企业做到全面了解、密切关注,提供有针对性地“专精特新”培育指导工作,完善相关标准和扶持政策措施,激发企业实施专精特新动力。

(四)紧盯着力点,释放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活力。一是大力实

施智能化改造。以开展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深入实施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培育计划。通过设备数字化、数据采集上传、生产过程数字化、车间信息集成等系列手段,实现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不良率、提高能源利用率等目的。二是大力推进企业“两化”融合贯标。推动企业开展“两化”融合,建设应用研发设计、工艺仿真、数据采集分析、ERP(企业资源计划)、MES(制造执行)、SCM(供应链管理)、PL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WMS(仓储物流管理)等信息系统,构建车间级和工厂级工业通信网,促进各信息系统与生产设备的互联互通和系统间的集成应用。三是分类推进工业企业“上云”。围绕我县新能源、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和资源加工等支柱产业着力培育建设行业云、依托智慧园区建设打造区域云、盯紧海螺水泥、三一绿建、新兴际华等企业发展,培育特色云,在企业上云上先行先试,积极打造一批标杆示范企业,释放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活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