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协力谋发展 特教十年谱新篇
特殊教育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是体现教育水平和社会公平的重要指标。忠县特殊教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照党中央、国务院“办好特殊教育”的决策部署,完善教育体系,提升保障能力,营造全社会扶残助弱的良好氛围,努力让每个特殊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一、享政策,党的关怀更暖人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先后出台系列特殊教育法律法规和指导性文件。2014年起,教育部等七部委连续出台《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系列“提升计划”成为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提速器。2016年,教育部颁布盲、聋、培智三类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这是我国首次制定特殊教育教学标准,对规范特殊教育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修订通过《残疾人教育条例》,调整我国残疾人教育的发展理念。
多年来,忠县县委县政府始终把特殊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多部门联合成立特殊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专题研究特殊教育。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每年到特殊教育学校看望慰问全体师生,县人大、县政协等多次组织现场调研,统筹解决发展难题。
二、促入学,普及程度达到新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上学路上,残疾孩子一个都不能少。
为了提高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忠州日报、忠县电视台开办(播)专栏,普及残疾人教育法律法规。县教委划片摸清全县残疾儿童少年基本情况,县教委、县卫生健康委、县残联等单位联合发文,并通过乡镇、村社、学校等多渠道动员家长送子入学,确保残疾孩子依法享有教育权。
结合孩子的残疾类别和残疾程度,学校进行分类安置,精准落实“一人一案”。全县已形成“以普校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教育为骨干、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安置模式。县教委建立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评估标准,严格督导,动态监测,全县残疾学生入学率从十年前的72.5%直达100%。
三、调学制,教育结构实现新突破
十年来,特殊教育在办学类别、学制延伸等方面及时调整,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特殊教育的多样化需求。2008年,忠县聋哑学校启动培智教育,将学制从六年调整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更名为忠县特殊教育学校。2013年,县教委批准县特殊教育学校启动学前教育。2022年,重庆市教委批准忠县特殊教育学校开办高中职业教育,首轮招收高中培智学生20名。忠县特校成为招收聋哑、培智、孤独症、脑瘫等多类残疾学生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实现学前康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职业教育十五年一贯制、全学段贯通的办学格局。
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的融合教育同步实现学段贯通。截至2022年秋,全县已完全实现轻中度残疾幼儿在普通园随班就读,具备相应学习能力的残疾高中学生在普通高中正常就读,实现残疾学生和普通学生享有平等接受各学段教育的权利。
四、明方向,党建工作开创新局面
特殊教育学校(简称“特校”)是人民群众了解党的政策、感受党的温暖的窗口,特校党支部是党群关系的直接联结点,党的领导为学校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学校党支部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定期开展“主题党日”“政治生日”活动,积极开辟党建工作阵地,先后与校外三十余个党支部结队联建。扎实开展党员干部“三培养”活动,促进优秀教师、党员干部实现政治修养和专业能力同步成长,培养10名优秀教师成长为中共党员。全体党员干部立足本职,亮身份,比奉献,秀业绩,树形象,成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多名党员获各级表彰,特校党支部成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坚强力量。
五、强师资,队伍建设增添新活力
十年间,特殊教育学校事业编制逐年递增,新增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保证特殊教育力量充足。学校近50%的教师毕业于特殊教育专业本科,3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比近60%,教师队伍实现年轻化和专业化。
全体教师牢固树立“一入特教门,永远爱特教”的职业意识,建立“特殊孩子,特别的爱”师德标准,养成“细心耐心,无私爱心”的育人习惯,做到大爱无痕,呵护有声,让每名特殊孩子都能享受师爱温暖。教导处每学年组织中青年教师开展讲(说)课等基本功比赛,分批次组织教职工参加市内外专业培训,与市内外知名特校成立发展共同体,定期邀请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高校专家到校指导促进教师团队专业成长。同时,开展融合教育师资培训,促进融合教育专业化发展。
现在,忠县特殊教育拥有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获国家(市、县)级教学基本功比赛一二等奖近50人次,获各级表彰80余人次,我县特校教师群体被授予重庆市“最可敬可亲的教师团队”荣誉称号。
五、抓五育,美丽教育彰显新亮点
学校加强少队、团队等德育阵地建设,用丰富的德育活动引领学生树立爱党爱国情怀,用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把垃圾分类、节水节电等意识根植于学生心中。加强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遵纪守法,自信自强。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改革聋教育,加强口语训练。争取人民医院专业指导,实施医教结合,探索性开展孤独症教学研究。
学校分层开展体育教学,增设足球、游泳等特奥项目训练课程,组队参加全国第七、八届特奥运动会和市第六届残运会,多名学生摘金夺银,学校已形成“全员运动、重点培养、赛事推进”的体育发展机制。2021年12月,在2021–2022年全国啦啦操联赛中,县特殊教育学校UP啦啦队荣获公开残障混合组–集体街舞自选动作–完全组第一名。2021年4月,“残健共融 携手前行”国际特殊奥林匹克融合运动会在忠县特校举办。
学校强化美育教学,创新开发线绕画、不织布贴画、陶艺、蜀绣、沙画等手工课程,实现班班有特色,人人见作品。每年定期举办师生手工作品展,开展文艺汇演。在北京冬残奥会期间,学校聋哑部选送3幅绘画作品在冬残奥会会场展览,向世界展示我县残疾青少年风采。融合舞蹈《妈妈,今天是你的生日》获市第六届残疾人文艺汇演唯一“最佳人气奖”。
劳动教育是特殊教育的根。学校理清教育思路,建设烹饪室、面点室、缝纫室、美发室、种植园等校内外劳动基地,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建立高中毕业证、劳动技能等级证的“双证”培养机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合作氛围,保证学生天天有实践,处处能劳动。在劳动教育中,全体学生积极成长,这是特殊教育的价值所在,魅力所在。
六、有保障,教育公平取得新进展
特殊教育学校现占地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特事特办,多方筹措办学经费,不断优化办学环境,在普通中心校建立13个资源教室,先后投资近1000万元修建特校学生食堂宿舍综合楼、七彩运动场,配置资源中心,采购律动室、多感官室、自闭症四方互动平台、特奥训练室等。校园环境优雅舒适,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
县财政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6000元的补助标准。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精准资助,学前和高中学生优先享受各类资助政策,残疾人康复项目优先安排儿童和青少年。各类企事业单位、爱心人士、志愿者团队为学生定制服装、购买学习及生活用品等,扶残助学氛围浓厚。重庆聚融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已坚持15年为孩子们捐赠服装、购买体育设备等,持之以恒奉献爱心。
七、结硕果,特教事业取得新成就
在各级领导和全社会共同支持下,忠县特殊教育办学成绩显著。特校教师团队八年如一日坚持送教,足迹遍布全县各乡镇,用教育力量提升特殊家庭的生活信心。学校部分送教物品被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教育案例《生命的春天》被教育部表彰为“教育脱贫攻坚典型案例”,重庆市精准扶贫纪录片《承诺》记录教师的送教身影。全市送教上门经验分享会在忠县特校举行。特校教师参加各级师德演讲,分享教育故事,做客电视节目,《教育家》《今日教育》刊登忠县特校办学成果,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教师随笔集《特殊的世界》,腾讯公司等20余家国内知名企业到校参观等,传播特教大爱精神。学校先后获评重庆市五一巾帼标兵岗、重庆市巾帼文明岗、重庆市平安校园,忠县职工道德建设标兵单位。2019年,学校被命名为首届“重庆市文明校园”,并跻身“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行列。
2022年,教育部等七部委已颁发国家《“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特殊教育的美好蓝图已经绘就。“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建设理念先进、师资精湛、服务优质、特色彰显的县级特殊教育学校,健全县域融合教育服务体系,完善学前教育和高中职业教育保障体系,提升残疾学生的生命质量和残疾家庭的幸福指数,让教育为特殊学生终生生活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