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县人民政府
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 部门>教育委员会>政务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教育委员会>政务活动

忠县特殊教育学校荣获“重庆五一劳动奖状”

日期:2023-05-04
字号:
分享:

喜  报

忠县特殊教育学校荣获

重庆五一劳动奖状

忠县特校: 让每个特殊孩子生活有尊严

忠县特殊教育学校主要招收听障、智障、孤独症、脑瘫等类型残疾学生。学校拥有一支敬业乐教、无私奉献的教师团队,全体教师大爱无痕,呵护有声,让每名特殊孩子充分享受师爱温暖。

01 让每个孩子接受义务教育

零拒绝,全容纳,让每个残疾孩子接受义务教育。

自2015年春季起,全体教师为不能到校学习的重度和极重度残疾孩子开展送教上门,每周一次。老师们带着精心设计的个性化教案,来到孩子家里,在床边、小院,支起一张小桌,打开电脑,就成为孩子的课堂。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精准开展口部发声、精细动作、直立行走等康复训练。迄今为止,送教工作已持续八年,累计服务5000余人次。寒来暑往,风雨无阻,总行程达十余万公里,全县80%以上的乡镇村组,都留下了特校老师们奔波的足迹。

02  让每个孩子生活有尊严

目前,特殊教育已形成了“轻度残疾孩子在普校随班就读,中重度孩子在特殊教育学校学习,极重度孩子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的安置模式。

如何让各类重度障碍孩子积极成长?

“让每个孩子生活有尊严!”老师们纷纷立下誓言。

他们从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入手,饭前要洗手,饭后擦嘴巴,便后擦屁股,洗脸刷牙,穿衣脱鞋等,老师们手把手教,反复示范,一遍,十遍,几十遍,把每个连贯动作分解、掰细。为了帮助青春期女孩子学会生活自理,老师们细心建立生理档案,及时提醒她们。

选择了特教,就选择了奉献。不少孩子离家很远,选择在校住宿,老师们每天晚上轮流值夜班。哺乳期的妈妈们需要带上自己的小宝宝,与家人一起到校值岗,“一人值班,全家上阵”。工作中,不少老师强忍委屈与心酸:部分社会人对特教职业心存偏见,冷言冷语;个别家长对孩子失去希望,把抱怨情绪发泄到老师身上;好多孩子有情绪障碍,稍不留神他们就失去控制,抓住老师又踢又咬,但老师们面对孩子时,永远是灿烂的笑容!

03  美丽教育彰显“五育”风采

教师团队创新课程设置,全面实施“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身、以美润心、以美促劳”的美丽教育。

加强少先队、共青团等德育阵地建设,用丰富的德育活动引领学生树立爱党爱国情怀,用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把垃圾分类、节水节电等好习惯根植于孩子们心中。加强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遵纪守法,自信自强。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教学内容。改革启聪教育,加强口语训练,让聋哑孩子开口说话。到定点医院学习“医教结合”,探索性开展孤独症教学研究。带领孩子们在烹饪室、面点室、种植园等校内外实践基地学习劳动技能,培养孩子们的劳动能力。

04  喜结硕果  特教事业实现跨越发展

老师们用心培养孩子们对足球、游泳等特奥项目的浓厚兴趣,带领他们参加全国第七、八届特奥运动会和重庆市第六届残运会,获五枚金牌、两枚银牌,参加“2020-2021全国啦啦操联赛”总决赛获对应组别冠军。北京冬残奥会期间,学校选送3幅绘画作品在冬残奥会会场展览,向世界展示我国残疾青少年风采。孩子们的融合舞蹈《妈妈,今天是你的生日》获重庆市第六届残疾人文艺汇演“最佳人气奖”。

党员教师选送微党课《为折翼天使照亮前行路》送市级展播。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教师随笔集《特殊的世界》,传播特教大爱精神。老师们使用过的部分送教物品被三峡博物馆收藏,教育案例《生命的春天》被教育部评为“教育脱贫攻坚典型案例”,重庆市精准扶贫纪录片《承诺》记录教师的送教身影,全市送教上门经验分享会在忠县特校举行。《教育家》《今日教育》刊登忠县特校办学成果,学校先后获评重庆市五一“巾帼标兵岗”、重庆市“巾帼文明岗”、重庆市“平安校园”等殊荣。2019年,学校被命名为首届重庆市“文明校园”,并跻身“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行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