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3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了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2628号建议的答复。针对“关于尽快实施午休‘舒心躺睡’工程的建议”,教育部表示,充足的睡眠时间,对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非常重要。良好的午休质量,既可补充脑力,使学生下午上课精力更加充沛,注意力更加集中,学习效率更高,又能克服趴桌睡”压迫眼球损伤视力、颈部前倾脊椎变形、压迫手臂桡神经影响血液循环等生长发育期的健康风险与隐患。但从我县调研情况看,小学约有3.7万人“趴睡”,且大部分出现在城区学校和农村非寄宿制学校,初、高中是全寄宿制学校能实现“躺睡”。小学生“趴桌”午休的现象,目前已成为一个亟待破解的民生难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够。目前,大家对趴着睡觉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改变的主观能动性还不强。从专业角度看,学生趴着午睡会对眼球造成压力,长此以往,容易诱发眼部疾病,另外,不健康的睡姿也会影响血液循环,对身体其他部位造成伤害。
二是办学条件有限。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学校生源数逐年递减,城区学校办学规模急剧增加。一是多数班额处于峰值,教室没有多余空间供学生“躺睡”。二是“一校一案”化解“大班额”问题后,多数学校功能室被挤占,能开放给学生午睡的场所不足,因此“趴睡”变“躺睡”实施难度大。
三是教育经费不足。要全面落实学生“舒心躺睡”工程,就必须为学生提供躺椅或折叠床(垫)等“硬性条件”。而我县属国家级贫困惠及县,财力十分有限。采购“躺睡”设备是一项不小的开支,学校公用经费根本无法保障。
四是考核机制欠缺。目前,中小学教育督导考核体系中尚无学生“躺睡”具体要求,外部约束的推动力明显不足。“躺睡”仅处于提倡阶段,还缺乏考核与约束机制,学校在落实过程中弹性空间很大,存在着差异性、随意性。
对此,建议
一是加强宣传。强化午休“躺睡”宣传引导,充分认识“躺睡”对促进身体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多形式、多渠道广泛开展健康“躺睡”姿势的教育引导,纠正不良习惯,促进学生解压、放松;加强“躺睡”督导考核办法的宣传,形成思想重视、措施有力、多方支持、效果显著的良好局面。
二是加大投入。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设立“中小学午休设备设施”专项资金,为中小学生在校午睡所需的场地、器材等方面提供资金支持和物资保障。
三是细化措施。强化教育资源整合利用,开放舞蹈室等功能用房,改善午休“躺睡”环境条件;提档升级可自由调节靠背的午休课桌椅,合理利用教室空间;充分保障午休时间,落实专人“躺睡”管理,提升睡眠质量。
四是完善机制。建立健全“中小学午休管理”细则,规划制定实施“舒心躺睡”工程的时间表、路线图,将中小学生“躺睡”作为一项硬性措施进行广泛推广,并将实施情况纳入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考核。定期开展学生睡眠质量测评,筛查问题,及时矫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