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县政府:
2024年,县农业农村委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和县委、县政府工作要求,深入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围绕市、县环保工作目标任务,持续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长江忠县段农业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开展情况
(一)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作。一、高效完成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作。一是科学用药工作。制定《2024年粮油和经济作物主要病虫草害防控技术方案》(忠农发〔2024〕49号)、《甘薯小象甲防控技术指导意见》(忠农白头〔2024〕174号)等主要农作物病虫防控技术方案10余个,发布农作物病虫情报10期,科学指导全县主要农作物病虫防控工作。印发科学安全用药宣传单页13000份,化学农药减量宣传海报2000张。县级召开科学安全用药技术培训会5场,培训人数达260人次。各乡镇召开科学安全用药技术培训会81场,培训人数达3500人次。农药利用率测算复杂,目前是由农业农村部统一测算,统一发布。忠县及重庆市的农药利用率都是用的全国数据,该数据为每两年公布一次,2022年全国农药利用率为41.8%,2024年农药利用率数据尚未公布。二是科学施肥工作。制定《忠县2024年科学施肥增效工作实施方案》(忠农发〔2024〕127号),继续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向纵深发展,开展肥料效应、化肥利用率等田间试验11个,农户施肥调查210户,印制发放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3000份,推广应用智能化推荐施肥专家系统,引导农企对接,促进测土配方施肥成果落地。开展科学施肥宣传县级培训2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2024年化肥使用量30948吨,较上年减少使用62.8吨,降幅0.2%,化肥利用率达43.1%。
(二)扎实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一是全面完成禁养区关闭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建设,配套建设395家养殖场(户)粪污处理设施及3家专业处理机构(包括拔山有机肥加工厂、石宝春垦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中心、新立沼液还田利用中心)。二是坚持防治并举、以防为主,坚决杜绝新污染源的产生。对新建、改扩建规模化养殖项目,切实落实《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在项目立项、选址、粪污治理等方面严格把关,期间新(改扩)建11家畜禽规模养殖场,均已通过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验收,达到畜禽粪污处理无害化、资源化,实现畜禽养殖可持续发展。三是建立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网格化巡查机制,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工作进度措施等,确保工作有条不紊、扎实有序推进,对辖区内29个乡镇(街道)、372个村(居)明确了监管责任人。按月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巡查工作,对巡查发现的问题及时指导整改,并跟踪督导整改措施落实到位,形成定有目标、管有措施、抓有成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四是全县畜禽粪污产生量约206.27万吨,利用量约187.85万吨,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1.07%,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达到年度考核要求。
(三)持续做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一是制定《忠县2024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忠农发〔2024〕86号),扎实推进秸秆综合化利用工作。2024年,我县粮油薯豆类种植面积132.47万亩,秸秆理论量37.57万吨,可收集量31.49万吨,利用量28.78万吨,综合利用率91.41%,达到年初制定的目标。二是秸秆利用方式进一步拓宽。依托忠县新权牧业有限公司,大力发展青贮饲料,共收购玉米、水稻、花生等秸秆1000余吨,持续推进秸秆饲料化。在推动青贮饲料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水稻秸秆基料化利用模式,同时与去年引进的县外企业达成稳定的收购协议,让县内收购水稻秸秆量增加200吨左右。三是扎实做好秸秆资源台账建设。建立县、镇两级秸秆资源台账制度,并由专人负责数据收集、审核以及上报,确保调查数据的有效性。四是广泛开展秸秆综合化利用宣传培训。利用广播、宣传车和悬挂宣传标语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全年共发放宣传资料8万多份、挂横幅370条、张贴标语950幅。组织召开640次县乡镇村级培训会,共培训4.8万人次。组织专门的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指导农业生产主体和农户掌握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利用的技术要点及处理方法等,深化了群众对秸秆综合利用的认识,提升了群众利用秸秆的知识和技能,大量减少秸秆露天焚烧现象。
(四)扎实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一是扎实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编制《忠县2024年度耕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印发《忠县农业农村委员会忠县生态环境局关于做好2024年耕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忠农发〔2024〕98号),组织召开专题工作推进会及技术培训会3场,培训15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二是扎实开展优先保护类耕地监测和安全利用类耕地安全利用工作。安全利用类耕地全面落实安全利用农艺措施,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台账。三是经过全年安全监管,全县受污染耕地安全率达到100%,全县无新增污染耕地,实现了耕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目标。
(五)有序推进水产养殖尾水生态治理工作。
一是加强尾水排放标宣传和尾水治理技术培训,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到水产养殖户家中《重庆市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到户宣传海报200余张,讲解尾水治理的标准和要求,解答养殖户的疑问和困惑;通过讲座培训、技术指导,依据《水产养殖尾水综合治理技术指南》一场一策,合理制定尾水治理措施。二是2024年利用中央渔业发展补助资金对5个养殖场共计296亩水产池塘进行基础设施和水处理工程建设,池塘清淤修整3.088万立方米、护坡维修500米、生产道路改造880米、电力改造1200米、水质改善设备配置18套、进排水分离工程建设等,有效改善水质,降低尾水直排风险。三是完成暗访暗查尾水超标的双桂镇石桥水库的尾水治理。会同乡镇工作人员前往石桥水库了解详细情况;现场制定整改方案,发文要求乡镇督促业主落实整改;完成该养殖场超标排放的整改销号。
(六)全面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工作。一是制定印发《忠县2024年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工作方案》(忠农发〔2024〕65 号),在全县29个乡镇(街道)设立522个回收点,各回收站点共发放回收专用袋7490条、台账本1044本、回收桶15个、回收点标识牌293张。设立县级储存转运中心1个,并配备相应设施设备。二是根据第三方服务机构的调查统计数据,2024年忠县农药包装废弃物产生量为47.14吨,回收量为33吨;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70%以上,回收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置率达100%,农民满意度达85%以上。
二、稳步推进生态环保问题整改
一是锚定“八张问题清单”任务,抓紧抓实环保问题整改。2024年“八张问题清单”系统共签收农业生态环保类问题30个(牵头整改12个、协同整改18个),已全部完成销号。二是聚焦生态环保督察案件,加强问题沟通衔接。第一轮、第二轮、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以来,针对目前仍未销号的“三峡生态渔拦网养殖问题”,加强与市、县环保及市农委的沟通对接,积极推进整改,目前正在整改中。三是全面完成忠县入河排污口整治验收。根据《重庆市忠县长江入河排口溯源及整治方案》,涉及农业农村排污口131个,目前已全部完成整治验收公示,其中洋渡镇何家坝入江沟渠排污口完成新建三格式化粪池1座。四是完成2024年县级生态环境保护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
三、存在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有差距。部分乡镇(街道)没有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没有吃透、把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内涵,仅将此作为一般事项对待,责任感、紧迫感还不强。二是宣传培训不到位。在工作开展中,一些农业经营主体对化肥农药减量措施不清晰,对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等先进实用的农业生产技术及方式接受度不高,不科学使用化肥农药现象客观存在。三是监管力量不够。目前基层农技人员队伍年龄结构普遍偏大、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乡镇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一名办事人员往往对接县级部门多个科室的工作,基层监管力量缺乏。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科学普及、舆论宣传,引导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是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实需要,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防治水、土壤、大气、固体废物污染的有效举措;充分认识适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与农业稳产增产的辩证关系,切实提高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参与意识、大局意识、科学意识,增强责任感、安全感、紧迫感,努力营造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和科学处置畜禽养殖粪污、水产养殖尾水、废弃农膜、农药包装物及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的良好防治氛围。
二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资金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支持,强化财政资金整合力度,加强政府普惠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补贴,完善绿色生态农业扶持政策体系,落实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支持政策。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环保要求,严格督促种养大户和农业生产经营企业落实污染防治资金,配套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设施设备,全面正常运行污染治理设施设备,推广应用新型绿色清洁防治技术。
三是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切实做到执法检查全覆盖、监督管理网格化、案件查处不遗漏、责任追究可追溯,增强对农业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和震慑力。通过强有力的执法保障,巩固农业面污染源治理成效。
忠县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5年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