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4月初,马灌镇高渡村的山坡田畴,春明景和、欣欣向荣。村道两旁槐树苗迎风摇曳,中蜂养殖场内蜜蜂嗡嗡飞舞,柑橘基地里“红美人”换上新装,遍布全村的鱼塘中水清鱼跃,种植中药材的荒坡上杂草已除…… 眼前的这一切,本可以让张绍凡松一口气了,但他说:“才算刚刚起步,村级集体经济还要持续壮大。产业不强劲的村集体,不但没有凝聚力,干部群众都会没有奔头。” 张绍凡是县委统战部派驻高渡村乡村振兴工作队第一书记兼队长。驻村这两年,他和两名队员一直处于奔波忙碌的状态。 高渡村位于马灌镇东北部,面积4.3平方公里,属深丘地带,是市级脱贫村,现有脱贫户26户91人,监测户1户6人。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产业基础薄弱,村民需要稳定增收,脱贫攻坚后的高渡村“渴望”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不再掉队。 “驻村帮扶,不大力发展产业就是空谈,不壮大集体经济就是枉然。”2021年5月,张绍凡与同是县委统战部职工的龚明宏及同系统的杨阳进驻高渡村时,明确了工作思路——产业破冰是关键。 村里有个面积120亩的“红美人”柑橘基地,是2019年回引的返乡人士创办。由于缺乏水源和资金,果苗长势较差,基地负责人信心不足,曾一度打算放弃。 驻村工作队了解情况后,积极向上争取股权化改革项目资金近45万元进行技改,在山坡上修建了1口蓄水520立方米的水池,为基地全部安装了滴灌设施。2022年,基地柑橘树实现试挂果,今年有望正式投产,村集体前5年每年可享有分红1.06万元。 高渡村有20多口山坪塘,或由村民分散管理,或因道路不通被闲置,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没有真正发挥出来。驻村工作队了解到镇上的中学校和机关食堂、超市有购买和销售淡水鱼的需求,与村两委商量,分批次收回承包权,由村集体投资饲养淡水鱼,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初期投入资金短缺,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便动员村民入股,并由村民们推荐一名有责任心、懂养鱼技术的村民专职负责鱼塘管护。同时,驻村工作队向县交通局争取资金,修建了连接山坪塘的通达路3.9公里;联系县供电公司为21口山坪塘安装电力设施,并争取资金配备了供氧设施和智能投饵机等。每逢打鱼时,驻村工作队和村民一起牵网、称重、送货。 “今年鱼塘收入预计有近30万元。这笔收入单独建账,收益的50%用于群众分红,其余50%归村集体,用于产业后续发展。”张绍凡介绍。 在高渡村一组的不锈钢架棚养蜂场内,20多箱蜜蜂排成两行,71岁的王成富戴着手套和有面罩的帽子,仔细检查蜂箱。王成富年轻时跑车拉客运货,家里一直养蜂,他熟悉蜜蜂的性情。驻村工作队在村里发展中蜂养殖时需要专人管理,他乐呵呵地答应下来,成天和这些小精灵待在一起。 “这只是其中的一处,还有两处养殖场,共有100多箱蜜蜂。”王成富笑着说。“在驻村工作队的联系下,今年的第一批蜂蜜已经卖出了两万多元。”村党支部书记吕胜洲接过话头。他说,目前市场上百花蜜价格为每斤100元,槐花蜜价格为每斤120元。 2021年,驻村工作队指导村集体牵头成立了蜜蜂养殖公司,注册了“渡巢土蜂蜜”商标品牌,并争取乡村振兴衔接资金51.88万元,建起3个中蜂养殖场和40平方米的加工房,购置装灌机、摇蜜机、瓶盖机等设备,联系电商平台线上销售。2022年,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余元。 驻村工作队先后两次向县林业局申报“四旁”植树项目,在18.5公里村道两旁栽植了近万株槐树苗。“既可以解决蜜源问题,又能作为行道树美化环境。”龚明宏道出了这一项目的好处。 在驻村工作队的鼓励下,一些多年不养蜂的村民重拾信心,再次养起蜂来。驻村工作队承诺,不仅请人作技术指导,还帮助他们销售蜂蜜。 站在高渡村山坡上环顾四周,一片片农田水满泥润,深深浅浅的绿已将大地铺满底色。指着山谷中的稻虾共生基地,张绍凡欣喜地说:“去年工作队申请资金建起了冻库,现在正争取安装安全网和修建加工房的资金,企业打算今年再加投几十万扩大养殖规模。” “驻村工作队来这两年,争取资金修建党群服务中心,带领干部群众发展产业。现在,村集体经济变强了,人居环境也变美了,最明显的是村民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开会,参会的人寥寥无几,现在会议室都挤不下了,来迟了就只能站在门外。”说起变化,村党支部副书记马之勇显得有些激动。 “我们就抱定一个想法:来了就要干,干就要干好,既要驻村更要助村,既要振兴还要振心。”张绍凡坚信,五大产业的振兴将为高渡村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