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秸秆综合利用新部署新要求,全面提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切实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根据市、县相关要求和文件精神,结合我街道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紧密结合年度“三农”重点任务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按照“因地制宜、农用优先,就地就近、政府引导、科技支撑、市场运作”思路,掌握市场主体秸秆利用情况,推动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推进秸秆科学还田,重点实施秸秆高效离田利用,培育壮大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实现秸秆高值化利用,高质量建设秸秆资源台账,稳步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和能力。
二、主要原则
1.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生产条件及不同种植规模,突出主要农作物、突出重点对象、突出农用优先,以水稻、玉米、小麦、薯类秸秆为主要对象,因地制宜选择秸秆利用方式,逐步形成以肥料化、饲料化利用为主,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为辅的秸秆综合利用模式。
2. 就近就地,经济可行。结合各村(社区)生产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合理选择秸秆利用方式,以就近就地消纳利用为主,重点支持秸秆综合利用市场主体或专业化服务组织发展;探索经济可行的秸秆收运机制,对于种植大户、相对集中的种植基地,以支持企业化、专业化秸秆收运处理模式为主;对于分散种植的区域,以发展专业化服务组织为主,减少秸秆处理成本,推动秸秆利用市场化发展。
3. 政府引导,各方参与。加强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市场化主体培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社会联动”的推进机制,促进农作物秸秆产业化发展。
4. 示范引导、全域推进。以秸秆综合利用示范片建设为重点,优先选择在秸秆资源丰富的区域开展试点示范,总结推广典型利用技术,带动秸秆全域全量综合利用工作的开展。
三、工作目标
202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1%以上。此后街道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1%以上运行。
四、主要任务
1. 加大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推广。根据村(社区)种植特点、秸秆资源特性和产业发展基础,推广适用的技术模式。大力推广秸秆肥料化利用,积极推进秸秆就近就地轻简化科学还田。着力推动秸秆饲料化利用,依托街道肉牛、生猪、羊等畜牧养殖企业(场、户),大力发展秸秆养畜,重点推广秸秆青(黄)贮、压块饲料(包括颗粒饲料)、直接粉碎饲喂等技术。引导秸秆基料化利用,鼓励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扩大秸秆基料栽培食用菌生产规模,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经营主体扩大秸秆基料栽培食用菌生产规模。适度推动秸秆的燃料化利用,结合花椒等特色产业废弃物处理,有序推动秸秆成型燃料产业发展。促进原料化利用。探索用小麦、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秸秆为原材料编织手工产品,帮助农户增收的同时遏制秸秆露天焚烧现象。
2. 积极推进秸秆产业化利用。根据现有条件,持续推进各项利用技术的宣传与落实,通过示范带动,进一步提高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
3. 加强综合利用技术的宣传培训。各村(社区)要加强宣传培训工作,进一步强化群众秸秆禁烧意识,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利用qq群、微信群、村广播、流动宣传车、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印发宣传单等线上线下方式,广泛开展综合利用宣传,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通过院坝会、入户走访等方式深入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培训,提高群众利用技术水平。
4. 扎实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台账建设。进一步加强调查人员专业培训,统一调查方法、调查标准,规范调查操作流程,做好区域内秸秆综合利用情况调查,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
五、工作要求
1. 加强组织领导。各村(社区)要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履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主体责任,积极履职尽责,将秸秆综合利用作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及时成立工作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真正建立政府主导、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切实履行日常监督管理责任,加强日常巡查和管理,从源头上抓好农作物秸秆禁烧工作,切实做到露天焚烧秸秆行为有人管。
2. 强化宣传培训。分级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培训,不断提升各农业技术人员、村社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综合利用技能。加强对广大农户、农业种植企业宣传引导,增强秸秆综合利用意识,减少露天焚烧秸秆行为。
3. 强化工作信息报送。各村(社区)每半年书面向街道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报送一次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情况。报送主要内容有:年度(半年)工作总结及统计报表等,其中总结须附工作部署、宣传培训、技术指导、利用效果等重要环节照片。报送时间分别为:2025年6月20日前和2025年11月18日前。
忠县人民政府白公街道办事处
2025年6月18日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