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善广乡庄子村,圆滚滚的西瓜横卧大棚,引来游客采摘品尝;在雨台村,大片茭白喜获丰收,工人采收后打包外运;在金钟村,上百亩奇异莓迎来盛果期,椭圆形的果实挂满枝头——近段时间,善广乡各村特色产业结硕果,处处呈现一派产业兴旺的喜人景象。
近年来,曾经主产苞谷、洋芋、红苕“三大砣”的善广乡,通过党建引领特色产业发展,成功打造文旅康养、山地特色、高效粮油等三大产业带,打响茭白、西瓜、奇异莓等“三张牌”,并成功培育若干精品产业,加快“3+3+N”产业布局。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比翼齐飞,农文旅实现融合发展,“广善源”绿色生态品牌不断唱响,“特色产业强乡”“文旅康养名乡”“生态宜居靓乡”“基层治理新乡”目标渐行渐近……“高山生态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乡”的乡村振兴美好蓝图正在这里变成实景图。
告别“三大砣”,传统农业不断转型
善广乡位于忠县西南部,天池森林公园西麓,距县城36公里,有4360户15435人。境内山峦起伏,沟堑纵横。“地无三尺平”是其地理状况的真实写照。
驾车从县城出发,驶过港城大道后,沿崎岖的584县道一路向上,穿过天池林场,最终到达乡政府驻地。十多公里的直线距离,硬生生走出了三十多公里,车程约1个小时。
受土地耕作条件限制,以前,善广乡群众一直沿袭传统农耕方式,苞谷、洋芋、红苕“三大砣”是主要农产品。传统种地方式只能解决温饱,难以实现富足,当地群众纷纷外出务工,仅有“一老一小”在家留守。全乡常住人口一度跌至3000人以内,不到户籍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土地撂荒现象严重。
穷则思变!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入21世纪之后,善广乡干部群众不等不靠,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除了种植水稻、玉米等传统作物外,当地村民陆续开始种植花生、生姜、大豆、蔬菜和栽种李树、梨树、柚子树等经济林,初步实现农业产业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群众收入才能稳定增长。善广乡历届党委、政府一直奋力探索特色产业发展路径。先后发展中药材、小米辣、花椒、雪茄烟叶、楠竹、白芷等种植业,以及小龙虾、肉牛、生猪、生态鱼等养殖业,实现农业产业升级换代。同时大力改善交通条件,方便农产品外销。
农业产业投入高、风险大、见效慢。虽然困难重重,但善广乡干部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热情持续高涨、决心更加坚定,产业发展步伐更加稳健。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善广乡坚持党建引领,不断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村集体+合作社+公司+农户”“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村集体+农户+产业大户”……通过实施“党建+产业振兴”,一系列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应运而生。
打响“三张牌”,产业根基加快夯实
特色高效产业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近年来,善广乡通过党建引领特色产业发展,不断探索“发展村集体经济+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的“两条腿走路”模式,大力培育西瓜、茭白、奇异莓三大特色农业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挑选熟西瓜必须趁早上天气凉爽、温度未提升时,采取看、拍、听、辨等方式。”6月27日,善广乡庄子村成排的西瓜大棚里,产业顾问、永川区五间镇西瓜产业协会会长王兵正给善广高山生态西瓜产业联盟成员讲解如何挑选熟西瓜。
以前,善广乡境内的西瓜主要为群众散种,对技术和品质把控不到位,西瓜产值不高。如何提升西瓜产值成为乡党委、政府一班人思考的课题。到永川考察后,乡村干部发现大棚种植西瓜品质高、受气候影响小,通过村集体发展西瓜种植业具有很大潜力。
考察归来,庄子村党支部书记谭松柏率先谋划发展大棚西瓜,带领群众盘活30亩闲置土地,建成10个西瓜大棚。收获后一算账,产出的7500多公斤西瓜带来6000多元利润。初尝甜头后,庄子村在2022年又投入50多万元,再次流转闲置土地50亩,建成51个西瓜大棚。
相对于其他西瓜产地,因善广海拔较高、日照强、昼夜温差大,种植的西瓜皮薄、甜润可口,颇受消费者喜爱。如今,善广乡通过组建西瓜产业党建联盟,将西瓜种植扩大到8个村(社区),总面积300余亩,年产西瓜100万公斤,并成功注册“广善源”高山西瓜品牌。
2022年7月22日,由善广乡党委、政府主办的忠县首届西瓜文化节在庄子村开幕,皮薄肉甜的高山西瓜吸引1000多名游客采购。善广西瓜品牌很快打响,产品卖到成渝两地。今年7月,善广乡将在铁山寺举办忠县第二届西瓜文化节。
6月11日,善广乡雨台村,200亩茭白种植基地里,十多名产业工人有的在田中拔茭白,有的在路边分拣茭白,有的在往货车上搬运茭白,好一派忙碌景象——又是一个丰收季。
“两个小时卖了10吨!”基地负责人、重庆七颗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正红刚将一大卡车茭白销往重庆双福农产品批发市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2021年春节,在浙江打拼的张正红返乡过年时,乡党委、政府主动上门拜访,积极引导他返乡创业。随后,他在雨台村流转200亩土地,种植从浙江引进的茭白。
从土地流转到设施配套,从水源保障到用工协调……乡党委、政府及时为企业解决各种难题。如今,张正红的茭白种植基地已连续3年喜获丰收。“供不应求!”张正红介绍,茭白主销城区大型超市以及重庆、成都等地大型农批市场,利润非常可观。
奇异莓是善广乡发展的又一特色产业。初夏时节,善广乡金钟村的奇异莓种植基地,核桃般大小的奇异莓在枝头摇曳,管护人员忙着疏果、剪枝。
奇异莓,又称软枣猕猴桃,其外表光滑、皮薄肉嫩、通体翠绿,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有益元素,洗净后可直接食用。奇异莓作为金钟村发展集体经济的龙头产业,目前种植规模达100亩,去年有50亩第一次投产,产值就收获10万元以上。今年预计总收入将超过30万元。
“我们的果子走精品路线,种植过程中未使用一点化肥、农药,纯天然绿色无公害。果子还未成熟,早已被预订了。”金钟村党支部负责人介绍。
既抱大西瓜,又捡金芝麻。除了西瓜、茭白、奇异莓三大特色产业外,善广乡大力发展传统小米辣种植和肉牛、小龙虾养殖,多元培育“N”个精品产业。如今,全乡小米辣种植面积达2000亩,存栏肉牛近100头,建成500亩黄金芽茶叶种植基地。
一直以来,善广乡没有上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去年,该乡创新思路,在三星村建成8384平方米的农业加工产业园,吸引各村集体经济项目落地,实现产业集群融合发展。目前,尖峰村优质大米加工坊已投产,三星村酿酒厂已完成地基施工,引进俏巴渝公司实施的腊肉、辣椒酱加工等项目即将落地。
农业产业不断迭代升级,村集体收入从无到有,群众腰包渐渐鼓起来。告别传统种植方式后,不少群众将承包地流转给农业企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他们既可以获得土地流转费,又能在基地务工,获得两份收入。挣钱、顾家两不误,许多在外务工的群众回到家乡就业创业。
布局“三个带”,走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善广乡境内最高海拔1092米,最低海拔178米,海拔落差大,立体气候明显,“山多地少”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把山高坡陡的大山区劣势,逐步转变为富民优势。善广乡党委书记张磊介绍,在大力发展三大主导产业和若干精品产业的基础上,善广乡根据各村原有产业发展实际和不同的海拔高程,因地就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谋划布局3个产业发展带,形成具有善广特色的产业竞争力。
在高山茂林区域,依托天池森林、上坪云海、铁山寺、古栈道、天主教堂、窝米石、悬钟崖、佛善堂等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让游客乐享“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人间仙境,联手新生、任家、白石等乡镇(街道)打造文旅康养产业带。
在中山缓坡区域,重点发展奇异莓、黄金芽、青脆李、水蜜桃、小米辣、青菜头、中药材等山地特色高效产业,打造山地特色产业带。
在低山河谷区域,发挥传统粮油种植优势,加快宜机化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引导开展股份合作、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经营,改分散种植为规模种植,打造高效粮油产业带。
善广乡拥有森林面积2820公顷,森林覆盖率54.5%,境内空气清新,负氧离子高,还有诸多人文景观。放眼全县,坐拥这些得天独厚资源禀赋的乡镇并不多。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措施。在打造3个产业发展带的基础上,善广乡党委、政府决定走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引导群众吃上生态饭、旅游饭。
“把自然资源变成生态旅游资源,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张磊介绍,善广乡将依托“3+3+N(3个产业发展带、三大主导产业、N个精品产业)”产业布局,统筹产业融合、要素融合、城乡融合,构建“农业+文创+旅游”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根据规划,善广乡将结合现有自然人文景观和独特农业风光,紧盯自驾体验游、假日经济、康养经济等消费需求,深度挖掘“善”文化和农耕文化内涵,打造“善”文化主题公园、“耕读传家”自然农法体验园和绿色蔬果采摘尝鲜园,拓展乡村私塾、田园茶馆、民宿客栈、摄影沙龙等农旅、文旅创客空间,着力打造“文旅康养名乡”和“高山生态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乡”。
前不久,一则来自忠县畅达公司的消息显示,全长21.4千米、估算总投资近3亿元的忠县四方碑至善广公路改建项目,已进入勘察设计阶段。这意味着,待明年底工程建成后,县城到善广的车程会缩短至半小时内,交通瓶颈将彻底打破。
观一朝云海、赏一路山花、采一篮蔬果、捕一网鱼虾、吃一席农家宴、种一株红豆杉、上一堂私塾课、品一次善文化……今后,游客将在善广乡体验到极具高山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