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公告公示

忠县2022年度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 管理情况专项报告

日期:2023-10-17
字号:
分享:

忠县2022年度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

管理情况专项报告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行政事业单位及人员概况。纳入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的单位480(教育部门97户、卫生部门37户、乡镇街道单位213户、其他县级部门133户)。编制人数16421人,较上年度减少34人;年末实有人数16769(含其他人员)人,较上年度减少172人。

(二)国有资产概况。行政事业性资产总额(账面净值,下同)212.31亿元,上年资产总额166.31亿元,较上年增长27.66%;负债总额47.78亿元,上年负债总额56.18亿元,较上年减少14.95%

1. 按单位性质分类。行政单位国有资产58.43亿元,占27.52%;事业单位国有资产153.88亿元,占72.48%

2. 按资产构成情况分类。流动资产34.44亿元、固定资产26.87亿元、在建工程3.07亿元,分别较上年减少32.37%0.92%20.59%,占资产总额16.22%12.66%1.45%;无形资产2,126.23万元,较上年增长4.74%,占资产总额0.10%;政府储备物资28.06万元;公共基础设施147.3亿元、保障性住房3,824.62万元、其他资产411.03万元,分别占资产总额69.38%0.18%0.02%

3. 固定资产构成情况。固定资产期末账面原值47.7亿元,累计折旧20.83亿元,净值26.87亿元。土地、房屋及构筑物21.8亿元,占固定资产的81.34%(其中房屋20.6亿元,占固定资产的76.67%);设备4.25亿元,占15.81%(其中车辆2,237.82万元,占0.83%,单价100万(含)以上设备1.8亿元,占6.71%);文物和陈列品34.2万元、图书档案1,575.13万元、家具(用具)6,025.12万元、特种动植物37.28万元,分别占资产总额0.01%0.59%2.24%0.01%

4. 主要指标变动原因分析。一是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分别减少32.37%0.92%,原因是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报废、划拨、计提折旧等账务调整。二是在建工程减少20.59%,原因是2022年对全县在建工程清理,对完工未及时结转的在建工程账务调整为固定资产。三是无形资产增加4.74%,原因是购置或调拨而增加。

(三)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情况。

坚持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围绕“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保值增值”目标,着力从巩固监管体系、强化基础工作、完善信息化和盘活资产等方面持续加以强化,监管体制和机制日趋规范。

1. 压实责任,监管有序。按照“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和使用”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通过日常严格执行政策、规范审批流程、开展业务培训、现场指导等途径,强化部门的资产管理主体责任意识,巩固和完善“财政—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三级监管体系,确保国有资产监管高效有序。

2. 健全制度,监管有据。建立固定资产验收制度和处置环节的控制制度,制定日常管理细则,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管理工作的通知》等多项制度,初步形成资产从“入口”到“出口”的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为依法规范资产管理行为提供制度保证。

3. 夯实基础,监管有数。一是摸清家底,做到“双清”。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及县属国企进行全覆盖、无死角的国有资产清查,核实已完工在建工程未及时转固项目102个,涉及企业5个、行政事业单位10个,合同金额2.63亿元,初步做到资产底数清楚、存在问题清楚,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奠定了基础。二是实地核查,聚集难点。加大“走出去”频率,强化资产日常清查,夯实国有资产管理基础工作,严格资产核算、处置,确保资产账、卡、实相符。按照“边清查边规范”的工作思路,对县公安局、县教委、县卫生健康委、县农业农村委等国有资产管理情况进行了实地核查和盘点。三是科学编报,提高质量。理顺国有资产报告编制机制,强化部门协调沟通机制,明确编制的程序、方法,确保报告内容完整、数据真实,提高了报告编制质量。

4. 数字治理,监管有力。依托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与预算一体化系统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的有效衔接,完善和改进相关功能。对资产数据进行匹配,及时、准确地了解每个固定资产从购入、使用到处置的信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合理性,对国有资产的监管更加精准有力。

5. 盘活资产,监管有效。全面清理全县经营性及闲置资产,清理乡镇污水处理厂5座、水厂38座和移民房屋资产85宗,移民存量土地及国有存量土地1.86万亩。采取分类处置办法配置到县属国企予以盘活(配置资产达111.546亿元),有效盘活利用国有资产,增强融资能力,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切实提升国有资产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取得的成效

(一)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规模不断壮大。我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不断快速壮大,特别是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包括公共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卫生等国有资产总额达212.31亿元,为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合理高效保障国家政权运转。坚持厉行节约、合理配置、建设节约型机关的原则,探索建立资产共享共用机制,将清理出来的办公用房,调剂给外租办公用房的单位使用,巩固了党政机关办公用房清理成果。实行公务用车“管理平台化、平台信息化、车辆标识化”,推动公务用车集中使用和管理,有效保障了行政机关履行职能。办公条件得到改善,节约型机关建设取得实效,维护了党和政府形象。

(三)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效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行业资产实现较快增长,有力促进了各项事业发展。重视社会事业发展,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全县生均校舍面积及生均运动场地面积均基本达到或超过国家平均水平;卫生健康资产规模增长迅速,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840.4万张,较2021年增长46.8%;文化公共能力和均衡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县平均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41.94平方米、人均图书藏量0.33册、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1065.3平方米。

(四)专项事业性资产发展取得新进展。公路里程、城市道路里程、城市供水综合生产能力、燃气供应总量、垃圾无害化处理及污水处理能力等得以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公园绿地面积不断增加,人均环境明显改善;公租房建设面积28.82万平方米,投用4989套,解决和改善了中低收入群众居住条件,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监管意识还不够到位。部分部门对国有资产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资金轻资产”“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监管主体责任意识欠缺,职责履行不到位,内控制度不健全,责任不明确。

二是基础工作还不够扎实。历史遗留问题较多,资产效益发挥不明显。部分单位在账务资产核算、资产保管、日常监管等方面不严不实,存在实物登记台账不健全、领用及保管无记录以及资产出租、出借和报废未按规定程序审批处置等现象。

三是主体责任履行还不够到位。“财政—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的政府分级监管体系还有待完善,主管部门的具体监管职能和行政事业单位对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具体管理主体责任还有待加强。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监管难点、痛点、堵点,下一步将根据问题导向原则,以抓实基础工作为着力点,以点扩面,逐步实现国有资产底数清楚、类别全面,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各环节管理规范,有效改善国有资产管理。

(一)完善体制机制。一是理清行政事业单位、主管单位、财政部门的关系。落实好财政部门的综合管理职责,加强指导监督;发挥好主管部门承担好本部门和所属单位组织管理职责;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具体管理主体责任。二是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构建既有联系又相互制衡的内部工作机制。三是开展培训,详细解读相关的政策规定,不断提升资产管理能力。

(二)加强资产处置。一是建立并完善切实可行的预算单位盘点、处置机制,严格执行到位,具体落实到人。二是妥善处置固定资产,坚持按程序采用竞价出售、出租、出借、报废等公开、透明方式处置。

(三)创新管理模式。坚持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加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一体化有效结合起来,合理配置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四)强化宣传教育。通过专题及网络等多种形式培训资产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提高资产管理重视程度。督促完善内部资产使用管理制度,加强资产管理基础工作。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国有资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完善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更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县政府将在县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和指导下,不断提升国有资产管理水平,为保障行政事业单位有效履行职能,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有效推动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