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忠县工委:
贵委提出的《关于推进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建议》的提案(第167号)收悉。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加强宣传推广
一是创建本县非遗专属账号。目前,全市除渝中区、丰都县等少部分区县开设了专门的非遗账号外,大部分区县都将非遗板块开设在文化馆或者博物馆公众号内。我县非遗动态及相关活动信息现目前在“忠县文化馆”公众号上发布,发布内容包含非遗活动咨询、市县非遗项目介绍等。
二是加强非遗宣传力度。我委持续深化与重庆第一眼、县融媒体中心等各级媒体平台的协同合作,出版发行非遗丛书《忠州民歌》。充分利用忠县文化馆微信公众号、忠县旅游微信公众号,积极开展非遗购物节宣传。市级非遗项目《忠州朽木虫雕》被中新网播出。通过“国际青年感知中国传统节日忠县文化行交流活动”,向海内外游客推介忠州扎蜡染、忠州剪纸等非遗项目。选送忠艺剪纸、扎蜡染、葫芦刻烙画等非遗产品参加“中国时段”项目在墨西哥和哥伦比亚举行签约暨启动仪式,并向现场来宾大力推介。新创作忠州民歌3首,并在各类演出活动中展示推广。
二、促进非遗文化活动与产业融合
一是举办非遗文化活动。县文化馆年均举办20余场次形式多样的非遗传承展示和活动。其中2024年开展非遗进景区活动3场,到各乡镇开展非遗体验活动3场。结合各传统节日,组织市级非遗项目乌杨白酒等在景区进行宣传展示5次,开展忠州矮人舞等非遗节目展演4次。
二是非遗旅游与产业融合方面。将忠州腐乳酿造公司纳入忠县旅游线路推介,在忠州巷子设置忠州非遗馆、香山蜜饼店等,将扎染、忠藝剪纸、朽木虫雕等非遗项目在老街进行展示推广。同时,将非遗与旅游产品结合,积极开发农民画折扇、剪纸、葫芦刻烙画等文创产品。“忠州巷子”入选2024年度“重庆市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优秀案例,忠州豆腐乳制作技艺、左家坪高台舞狮2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入选重庆市第一批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推荐目录。
三、强化人才培养
一是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组织市、县非遗传承人在马灌中学、忠县特殊教育学校、磨子小学等开展忠州民歌、忠州矮人舞、扎染等非遗培训活动,年均开展10场次以上。县文化馆与涂井小学合作,建立非遗教育资源库,共享38项特色资源,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社团活动深化+校园文化浸润”三维路径,合力推动本土非遗文化在校园传承发展;社会联动与延伸教育,忠州博物馆开设“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参与汉阙拓印、剪纸、漆扇制作体验。“剪纸进校园”入选2024年度“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
二是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开展非遗传承人的挖掘和培养,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每年进行传承带徒考核,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技艺交流等方式,提高传承人的技艺水平和传承能力。同时加强非遗工作人员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每年邀请重庆市非遗协会会长谭小兵为忠县基层文化干部和市级、县级非遗传承人开展非遗专题培训,其中今年5月在忠州腐乳酿造公司进行现场教学。今年,我委联合县人社局、县农业农村委,正在开展县级非遗工坊认定工作,拟在县内评选一批依托各类非遗项目或传统手工艺,带动当地人群就近就业的各类经营主体和生产加工点。
四、完善相关机制
目前,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挂牌在忠县文化馆,由
忠县文化馆具体负责开展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其中有2名编制专门从事非遗日常工作。除每年市级为每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补贴6000元外,我县暂无非遗发展资金,日常工作开支由县文化馆免费开放经费予以基本保障。我委将与县财政积极沟通,争取县财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支持。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委将以“活态传承、场景赋能、价值转化”为核心,将非遗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可消费的文化资本,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命力。一是进一步完善县级非遗保护名录。在原有五批县级非遗项目的基础上,在全县继续开展非遗项目普查,进一步摸排我县乡镇街道所属辖区内的非遗资源,不断充实完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二是大力开展非遗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活动,进一步增强非遗项目影响力。围绕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申报,重点抓好忠州民歌、忠州豆腐乳、忠州纯针刀等非遗项目的传承推广。
此答复函已经杨秀英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贵委有什么意见,请及时通过渝快政重庆数字政协提案系统进行评价。
忠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2025年6月16日
联系人:袁慧娟
联系电话:81199504
邮政编码:40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