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厚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动山区林区绿色致富的建议》(第152号)收悉。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坚持统筹规划的建议
我县林下经济产业主要涉及林蜂、林药、林菌、林畜、林禽等种养殖产业方面和林下旅游康养方面,覆盖全县规模化发展格局,经营面积持续扩大,总产值稳步增长。为持续做好林下经济发展工作,我局高度重视,成立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工作专班,正在编制《忠县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成立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专班,发布县总林长令第5号,制定《2025年忠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计划》;深化“放管服”改革﹐放活人工商品林采伐﹐积极开展林下种植养殖复合利用建设试点;统筹耕林空间,优化调整耕地占补平衡与国土绿化空间规划,推动“耕地下山、林地上山”,破解林地碎片化,为林下经济发展创造基础。主动发掘家庭林场、林业大户、林业企业、林农等潜在主体﹐实现林下产业集约化经营。加强林地流转合同规范性、合法性审核﹐收集林地流转档案合同923份﹐全县累计流转林地36.4万亩,兑付流转费4500万元﹐农户获利4050万元﹐村集体获利450万元。
二、关于推进基地建设的建议
一是合理布局林下经济产业。挖掘利用自然风光、森林景观、民俗文化和休闲养生等资源﹐开发建成“天池”国家森林公园、“佛耳岩”市级森林康养基地、“巴蔓竹韵”乡村旅游基地等县域林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地;开展城市面山林相提升工程﹐打造4000亩枫香落羽杉彩林和“千里樱园·万亩花海”休闲观光园﹐联动独珠半岛2500亩“三生”空间﹐年吸引游客超36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4000万元。创新探索特色山地产业“返租倒包”经营模式﹐建成10万亩规模化、标准化优质竹林基地﹐笋竹产量平均由500斤/亩提高到1000斤/亩﹐全县年产鲜笋12万吨,累计带动3000余户群众就近就业﹐户均增收6000元。创新发展“乔芦(竹)混生”模式,新复层种植多倍体芦竹2万亩、笋竹2万亩。推广“林畜、林禽、林药、林菌、林蜂”等林下高效种养模式﹐林下养殖牛、羊、鸡等畜禽1.3万余头(只);种植黄精、鱼腥草、百部、南板蓝根、淫羊藿等中药材6500余亩;创新推行“药、菌”套种、竹下大球盖菇与竹荪科学轮作等种植模式﹐种植大球盖菇、竹荪等100余亩﹐林下养蜂860余桶﹐亩均产值突破5000元,实现产值超1亿元。未来将突出因地制宜、科学布局、改革创新、多跨协同、互惠共赢,紧扣“林下种、林中养、林上采、林间游”立体复合经营思路和经营模式,科学规划中药材种植区、林菌种植区、生物质种植区、笋竹种植区、畜禽养殖区、蜂虫养殖区、康养游学区等七大特色产业区,形成一张科学蓝图绘到底、管未来、展全面。二是积极大力培育市场主体。鼓励各类企业和社会资本通过租赁、入股、合作等市场化方式参与集体林权流转﹐推广“企业+集体经济组织”“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企业+农户”等五种多元化经营模式﹐激活林地资源活力。发展林下经济,着力打造一批示范典型,计划从2025年至2035年,每年保持培育新增市场主体20家以上,其中力争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家。三是多方借势整合优化资源。本着服从党政统领、一切依靠群众、发展为了人民的思想意识和工作思路,充分融入县委、县政府发展工作全局大局中,依托人大、政协、社会等强大力量,加强内部外部、横向纵向融合发展,积极有效整合交通、水利、电力、通信、农委、科教、文卫等相关行业单位政策、项目和资金资源,争取进一步加大路、水、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三、关于完善政策支持的建议
一是试探金融产品。丰富生态抵押融资产品﹐持续提升“政银企”协同、“股贷债保”联动的有效性﹐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林权抵(质)押类贷款产品服务。探索推出“林下经济贷”“林下经济产品仓单质押贷”等金融产品,降低融资门槛,满足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设立林下经济专项扶持基金,建立健全股贷债保联动服务体系,强化银政企合作。2024年﹐忠县推动经营主体绿色金融贷款32.54亿元﹐其中完成涉林抵押贷款达7.69亿元。二是完善保险机制。持续开展森林保险投保工作,为全县69.8万亩林木投保﹐年缴纳森林保险费84.24万元;创新推出笋竹特色农产品保险﹐投保笋竹特色农产品保险面积4万亩﹐年缴纳保险费400万元,2020年—2024年共办理保险理赔34件﹐赔付金额546.5672万元;制定《忠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补助资金申报指南》﹐累计为涉林企业发放扶持资金9000万元,鼓励乡镇(街道)和社会资本先行先试,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改革氛围,将林下产品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提高保费补贴比例,增强抗风险能力,保障产业稳定发展。三是引导社会资本。争取设立林下经济产业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良种繁育、深加工等环节,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创新“国企+民企”“国企+民企+基金”等合作模式,累计吸引重庆市林业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山东得胜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等社会资本投入29亿元发展林业产业。四是优化发展模式。优化地籍调查、林权不动产登记、林地流转登记等流程,建立“土地共用、生产共管、效益共享”的合作模式,积极推广订单林业;规资、林业、档案等部门合力妥善化解“四至不清”难题﹐共受理19.5万份林权证申请表和30.3万宗林地资料﹐移交相关档案共计248宗3439卷,突破传统林权登记模式﹐以社为单位开展林权矢量化﹐17万亩林地成功办理林权登记﹐并将林地经营权转移至企业,推动林区共同富裕。
四、关于强化科技支撑的建议
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体系化、组织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组建林下经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开展良种选育、绿色产业等关键技术攻关,推动本土化技术创新,同时主推加速创新资源的流通、交互、配置、转化,在林地管理、产品开发、品牌打造、仓储物流、市场营销等方面合作,不断延链、补链、强链,以产业链的完善来促进产业的合作,推动产业能级提升。
此答复函已经欧应群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及时通过渝快政重庆数字政协提案系统进行评价。
忠县林业局
2025年 6月23日
联 系 人:杨媛
联系电话:15215016455
邮政编码:40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