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忠县要闻

过去交通闭塞,如今四通八达

日期:2021-06-23
字号:
分享: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大诗人李白以一首《蜀道难》,生动描述了古时巴蜀交通不便的状况。不必说遥远的唐代,即便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忠县仍没有一寸公路。岁月不居,世事更迭。现如今,忠县公路通车里程达6974.13公里,航道总里程176.13公里。从无路可走到四通八达,一条条康庄大道,展现出忠县百年来交通事业的沧桑巨变。

从肩挑背驮,到专车运输

雨过天晴,夏风怡人。6月19日,李万湖老人与牌友在县城北山广场的绿荫下享受着午后的惬意。

李万湖是双桂镇同德村人,今年89岁。他先后在原同德乡政府、原县粮食局、原县工业局等单位工作。1994年,他从原县工业局退休以后,一直居住在县城金水门一带。

说起记忆中的交通状况,老人不堪回首,“全靠一双脚,路再烂、再远都得走。”

“没有见过轮船,就是想进城看一下。”1948年,李万湖第一次进城。那天早上,他不等天亮就出发,走到天黑才到达县城。

“第二天一大早,去河坝看了船就抓紧往回赶,到家又是深夜。一双脚磨得到处都是血泡,几天都不敢走路。”谈起“看轮船”的经历,老人记忆深刻。

新中国成立后,李万湖被安排到原同德乡当干部,从事“征粮剿匪、清匪反霸、减粮退押”工作。当时,人们吃穿等生活条件有了一定改善,但交通条件仍很落后。

“那个年代没有公路,公粮入库都得靠扁担、箩筐挑。每年夏秋时节,乡里都会组织100多人的‘扁担军团’把粮食送到县城。”李万湖说,路上大家喊着号子,相互鼓励,从早走到黑,确保颗粒入仓。

1953年,李万湖调入原县粮食局工作。

1956年,县城白鹤井绕西墙边延伸至夏王庙粮食仓库的石板路面,改为泥结碎石路面,城内开始通车。

1957年,忠县第一条公路——忠(县)垫(江)公路通车;1958年,忠(县)梁(平)公路通车;1959年,忠(县)万(县)公路部分路段通车……

随着几条道路的通车,沿线区乡粮食运输和人们的出行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每年收粮,县里就会派出解放前从日本鬼子和国民党手中缴获的几台‘万国’牌货车运送,依靠人力肩挑背驮的情况逐渐变少。”李万湖眉心渐渐舒展开来。

1981年,忠县成立粮食车船队。1987年有汽车17辆、各类轮驳14艘(包括1艘趸船),全县粮食运输条件大为改善。

从一双草鞋,到“四个轮子”

“客车有空调,个把小时就回来了,与几十年前相比,真的是天壤之别。”6月20日,赵封金老人从老家返回到县城。

赵封金是石黄镇金星社区人,今年76岁。他从原石黄镇兽医站退休后,就居住在县城的女儿家中。

“哎,那些年每个村都不通公路,路烂又滑,出行全靠‘水巴子草鞋’。”兽医工作涉及农村千家万(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户,行医多年的赵封金老人对城乡道路变化感受颇深。

“赵医生,赵医生,啷个办哦,我们家的小牛崽子不吃奶,快没气了!”1962年10月的一天下午,当地原回龙村村民张明文向赵封金求助。

虽然当时已是傍晚7点,但耕牛是农民的命根子,赵封金不敢有半点怠慢,立即背着药箱出诊。

赵封金和张明文打着火把一路小跑,晚上9点才赶到张明文家。可惜,还是晚了一步,小牛夭折了。说起这件事,赵封金至今还很内疚,“山路又窄又陡,我的一只草鞋都跑落了,但确实没别的办法。”

赵封金说,交通不畅引发的紧急情况经常发生。

1979年5月的一个下雨天,石黄镇三胜村村民兰大哥捎信到兽医站称,他家的母牛难产。救命如救火,赵封金即刻出发,以最短的时间赶到现场。

“幸好去得及时,最后兰大哥家的牛‘母子’平安!”赵封金笑呵呵地说,“路上摔了几个跟头,一双脚被草鞋勒出几道血口子,但还是很值得。”

上世纪70年代,忠县县城至㽏井、黄金、官坝、三汇、白石、巴营等地的“转转客车”开始运营,但每天只有一班客车,人们出行依旧十分耗时。

“有一次进城取药错过班车,还是穿着一双草鞋走回石黄,从上午走到天黑。恼火!恼火!”说起陈年往事,赵封金感慨万千。

上世纪80年代之后,忠县大力实施交通建设,全县城乡交通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至1987年底,全县实现乡乡通汽车,通车里程达862公里。至2000年底,我县先后改造硬化石垫路、忠梁路、忠万路,硬化公路里程220公里,结束了忠县无一寸水泥路的历史。

“这一双草鞋虽然无法和汽车‘四个轮子’相比,可是我还是舍不得扔。因为看到它我就会想起过去,也会更加珍惜和享受现在的幸福生活。”赵封金望着墙上挂着的草鞋,心潮起伏。

从出行不便,到立体综合交通体系

“现在坐船就是旅游,坐车去哪里都很方便。”6月20日下午,罗建平从石柱火车站仅用了30多分钟就回到忠县县城。

罗建平今年66岁,从忠县原江城工具厂退休后一直居住在县城香山湖小区。

前两天,他从忠县乘坐“华夏神女3号”游轮去三峡旅游,从宜昌坐高铁回来。来回3天行程,他不仅游览了美丽的长江三峡,还感受了游轮和高铁的舒适与快捷。说起几十年前的交通状况,罗建平感叹不已:“与现在相比,真的是天差地别啊!”

1977年,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罗建平的弟弟罗建华参加高考后,需要有人回乌杨等地办理相关手续,正在白石修公路的罗建平请假前往。

“当时不通车,只有一早步行进城,再坐渡船到神溪口,然后才走路到乌杨、曹家、石子等地。等办完所有手续后,天都黑尽了。”虽然在路上奔波了整整一天,可罗建平还是很庆幸,“还好,还好,没有耽误弟弟上学。”

行旱路难,走水路更难。谁也不会想到,因为一次误船,给罗建平留下了一生的遗憾。

1979年4月30日接近中午时分,正在上班的罗建平接到了乌杨同合小学领导的电话,通知他到学校参加他和未婚妻秦淑莲的婚礼。

“接到电话后,我急匆匆赶到河坝码头,可当天忠县至乌杨的最后一班船已经开出去一会儿了。”望着渐渐远去的轮船,罗建平欲哭无泪。

这场新郎官缺席的婚礼是如何造成的呢?罗建平解释,那个年代的人们过得很艰苦,许多人结婚都是临时决定婚期。他的未婚妻秦淑莲在同合小学教书。当天,得知秦淑莲和罗建平已经办理了结婚证,学校领导建议他们马上举办婚礼。学校一边张罗酒席,一边与他联系。但落后的交通条件,硬生生让他未能参加自己的婚宴。

“毕竟是自己结婚嘛,我就买了半斤水果糖,一斤白酒,回到厂里和几个工友简单聚了一下。”罗建平一脸遗憾。

上世纪80年之后,忠县水陆交通建设突飞猛进。同合小学那场新郎官缺席的婚宴已成为久远历史的脚注。

2001年8月,忠县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让长江天堑变通途;2007年12月,沪渝高速公路忠垫段建成通车,忠县结束无高速公路的历史;2009年,三峡工程全面竣工,过去水急滩险的长江变成黄金水道;2016年12月,G69银百、G5515张南高速公路忠县段建成通车,让忠县境内109公里高速公路形成“大”字形网络构架;2019年1月15日,重庆新生港一期1号滚装泊位实船靠泊性试验成功,今年,新生港一期5个泊位将开港运营,忠县“江海直达”梦想即将变成现实。

截至2020年底,全县公路里程6974.13公里,全县具备条件的村民小组通达率100%,通畅率99.45%。航道总里程176.13公里。

2020年11月9日,渝万高铁在万州举行开工活动。通车后,忠县至重庆主城36分钟即可到达。同时,忠县通用航空机场项目选址已获得相关部门批复。广忠黔、梁忠铁路,梁忠石高速、沿江高速北线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忠县“铁公水空”的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体系正在逐步构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