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彭,肥猪一定不能卖给他人啰,这是别人的收购定金15000元。”12月15日,汝溪镇锁口村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队长喻永国把定金送到了该村脱贫户彭善权家。
现年56岁的彭善权与妻子以前靠在农村打散工挣钱,收入来源单一且不稳定,“活路多的时候每月还能挣两三千元,活路少的时候顶多几百块钱。”
“不光要脱贫,还要稳得住。”今年5月,县委政法委帮扶集团派出驻村工作队入驻锁口村后,喻永国与两名队员来到彭善权的家里,一起商量如何长远持续增收。
“我只有一身劳力,除了干些挑抬扛的重活,其它的耐不活。” 彭善权不愿“转行”。
“你年纪越来越大,劳力一年不如一年,靠下苦力不是长久之计。” 喻永国道出了担忧。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既有争论,也有劝说,还有开导。
“你房屋周边山林多,我看养猪牛羊可以,活路还轻松点。”
“莫开国际玩笑,没得技术不说,养出来卖不出去怎么办?”
“技术我们负责,销售我们包干,你只负责养殖。”
“当真?”彭善权犹豫之际,喻永国伸出了手,我们今天拉个勾,“年底的时候你只管收票子,咱们说一不二。”
其实,彭善权除缺技术外,还缺资金。面对这一难题,驻村工作队打出了“借、筹、贷”的组合拳。
3名队员每人借2000元,并帮忙跑手续,从银行争取小额信用贷款2万元,彭善权自筹资金8000元。
钱有了着落,工作队变成了施工队,他们与彭善权一道砍树、夯土、搭圈。当月底,养殖场就建好了。屈指一算,驻村工作队才来20多天。
随后,驻村队员帮彭善权挑选了10头黑山羊、2头黄牛、6头生猪。
为让彭善权尽快从“下力汉”吃上技术饭,喻永国带着他到周边养殖场取经,还购买了养牛、养羊、养猪的书籍,手把手地辅导、传授、讲习。
“他们一有空就跑到我家里来,叮嘱我要注意观察生长情况,了解一些疾病的常见症状,如何对症下药等。”彭善权说,没有驻村队员的关心、耐心和真心,他自己不可能学到真经。
前几天,驻村工作队员又来到了彭善权的家。
“看嘛,这些猪儿长得好肥哟,起码有五指膘,但……”
看到老彭欲言又止,喻永国接上话茬,“老彭,你是不是担心卖不出去?你不记得我俩拉过勾吗,包在我身上!”
喻永国还没走出圈舍,就摸出手机,给县城某屠宰场的老板打去了电话。“要得,要得,我先划15000元的定金,隔几天就来拉哈。”
其实,喻永国早就做好了功课,两个月前,他就与屠宰方达成了协议。
为什么不早点告诉彭善权呢?面对记者的疑惑,喻永国说:“其实就是想给他一个惊喜,让他更有信心。”
由于对方是微言转账,考虑到彭善权对手机操作不熟悉,担心资金的安全问题,喻永国立即驱车前往镇上银行,取出现金并于当天送到了他的手中。
“喻书记,你们说话算话,明年我还要扩大养殖规模,争取收入10万元以上。”彭善权接过厚厚的一沓钞票,激动地说。
“老彭,你只管大胆养,确保肉质,其余的我们来负责。”话音刚落,喻永国伸出了右手中指,与另一只手的中指又紧紧地勾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