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紧紧围绕市政府提出的“371+X”农业产业体系,结合县情构建了“4+X”农业产业发展格局。
一、“4+X”特色效益产业。柑橘、笋竹、生猪、生态水产等四大主导特色效益产业得到大力发展,全县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66.75万亩,亩产值超万元的有18万亩。
(一)柑橘产业。作为我县农业支柱产业,从一粒种子到一杯橙汁”,形成了苗木培育、原料种植、橙汁加工到附产物综合利用“榨干吃尽”完整产业链。柑橘种植面积35.2万亩(其中鲜食品种面积已达18万亩),产量31万吨,产值29亿元,鲜食品种重点为沃柑、春见、不知火、爱媛38、大雅贡柑、默科特、塔罗科血橙、脐橙等;引进了派森百橙汁、重庆锦程实业有限公司等柑橘加工龙头企业。加工企业有6家(橙汁加工企业3家,皮渣副产物加工企业3家),橙汁加工能力35万吨,皮渣深加工处理能力5万吨,贮藏保鲜能力2万吨,产品实现了多样化,有肥料、药物、果胶、橙皮丁、鲜榨橙汁等10余个初级产品或终端产品。
(二)笋竹产业。我县竹类资源较丰富,竹林总面积17.5万亩,(乡土竹种6.9万亩,引进栽培竹种10.6万亩)。引进的竹种主要有雷竹、高节竹、红壳竹、撑绿竹、楠竹、白哺鸡竹、麻竹、黄甜竹等。现有竹产品加工企业6家,主要从事环保型餐具餐盒生产、鲜笋、竹笋加工及商品化处理等;引进的企业有重庆瑞竹植物纤维制品有限公司、重庆望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巴曼农业、自立林业、红高雷等经营主体,已形成产业链。
(三)生猪产业。我县为“全国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和“全国生猪调出大县”,有丰富的草山草坡资源和良好的生猪养殖基础,目前已引进华西希望集团在我县投资发展50万头生猪产业,将建成种猪场、饲料厂、育肥场、有机肥厂、屠宰暨肉食品加工厂,形成完整产业链,将建成三峡库区畜牧循环示范基地。
(四)生态水产。三峡水域牧场拓展至4.5万亩,稻田综合种养发展到0.8万亩,塘库生态水产面积6.6万亩,全县水产品产量达1.4万吨。
(五)其他特色农业产业。我县以农业招商为抓手,百花齐放发展现代山地特色效益农业。种植中药材面积2.5万亩,因地制宜发展蔬菜、茶叶、特色水果等特色种养业,蔬菜播栽面积19.1万亩,其中设施蔬菜3.4万亩,茶叶1.2万亩,花椒2.5万亩,龙眼3000亩,果桑2000亩,核桃13250亩,板栗3136亩,葛根1500亩,葡萄2960亩,优质桃李16153亩,红豆杉2.1万亩。
二、坚持农旅融合发展。围绕农田变景观、产品变礼品,成功打造天子山城郊休闲、三峡橘海、中国柑橘城、橘乡荷海、巴曼竹韵、金色杨柳、红豆森林等为代表的乡村休闲观光旅游农业景点,并逐步向生产加工销售、农耕文化展示、田园观光采摘、农业科普教育一体化发展,“三产”带“一产”促“二产”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逐渐形成,实现乡村旅游接待收入12.7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