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专项规划
[ 索引号 ]
1150023375005127XM/2022-00022
[ 发文字号 ]
忠府发〔2022〕19号
[ 主题分类 ]
农业、畜牧业、渔业
[ 体裁分类 ]
规划
[ 发布机构 ]
忠县农业农村委
[ 有效性 ]
有效
[ 成文日期 ]
2022-05-27
[ 发布日期 ]
2022-06-15

忠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忠县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字号:
分享: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

《忠县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已经县委、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忠县人民政府

2022527

(此件公开发布)

忠县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十三五”时期,全县农业农村发展成果丰硕,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如期实现。“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为科学谋划全县农业农村发展,补齐“四化”同步短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根据《忠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

第一节  发展基础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紧扣“户脱贫、村出列、县摘帽”三大任务,尽锐出战、攻坚克难,全县72个贫困村整村脱贫,6.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成功摘掉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帽子。全县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43168元增加到11967元,年均增幅25.2%,贫困人口生产生活生态条件显著改善。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2020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5.48亿元,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分别实现总产值46.18亿元、3.01亿元、33.01亿元、3.28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33.97亿元增加到55.80亿元,年均增长10.44三次产业结构比由15.350.734.0优化为13.044.442.6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10960元增长到17617元,年均增长10.49城乡收入比由2.44:1下降2.3:1,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重要农产品保障稳定有力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划定45.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成一批粮食生产核心基地,推动良种良田良机良法配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2020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12.66万亩,粮食总产量40.58万吨,蔬菜种植面积22.03万亩,产量35.02万吨,生猪年出栏56.11万头,肉类总产量6.14万吨,全县米袋子”“菜篮子供给充足、总体稳定,全国粮油生产大县和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地位更加稳固

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新发展。103050工程深入实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构建,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成功创建全市唯一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大幅提高,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4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达64.15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5.5%,较2015年提高8.5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良种实现全覆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累计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1836家,农产品加工产值达68.82亿元。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新发展,累计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717个,高素质农民达6150人,农村承包地流转面积比例达到40%。品牌农业影响力逐渐扩大,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出口农产品(柑橘)质量安全示范区,建成一村一品示范村146个,“忠橙”“忠州橙汁”“乡土忠州”三个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有效期内品牌农产品达244个。

新产业、新业态不断迸发。推动农产品全面触网取得实效,忠县成功创建“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实现农产品电商销售收入4.8亿元;柑橘产业大数据建设稳步推进,“柑橘网”上线用户达4.2万户、交易额突破40亿元。获评为中国十大乡村旅游目的地,“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开园迎客,马灌镇先后获评“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重庆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乡镇”,拔山镇杨柳村荣获“重庆十大最美特色乡村”,全县累计乡村休闲农业接待1001.15万人次,经营收入15亿元。

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大力推广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发展”“”“养殖面积3000亩。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5.6废弃农膜回收率达8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5,开展农药包装物回收试点工作,农药包装回收体系加快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推进,完成农村改厕3.57万户,新建公共厕所70座,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1.76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行政村240个,农村清扫保洁和垃圾收运覆盖率达99实现常住人口1000人以上的村聚居点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村容村貌提档升级,创建市级绿色示范村庄60个、市级美丽庭院3650户,建成双桂镇石桥村冉家湾、新立镇双柏村邹家院子、乌杨镇青岭社区七彩湖、汝溪镇长安社区等县级农村人居环境示范点23个。

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启动农村旧房整治工程,完成危房改造2983建设入户道路584公里,实现30户以上村民小组通达率100,行政村客运通车率达到100巩固提升饮水保障水平,全县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0推进农村电网提升和改造工程,实现全部行政村村通动力电。农业农村改革成效明显,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县试点工作成功收官,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34.28“三变”改革扩展到22个村。“三社”加速融合,实现29个乡镇街道基层社全覆盖,成功创建基层供销社示范社4个、“三社”融合产业示范点10。持续加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建设,回引农民工返乡创业7000人。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大变局加速变化。我县农业农村发展进入重大机遇汇集与转型升级挑战并存的新阶段。

我县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从国内宏观环境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路线图、任务书和优先序;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三农”压仓石和战略后院作用将更加凸显,为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提升农村消费能级和水平打开广阔空间。从农业发展趋势看,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疫情后市场对优质农产品需求的扩大,将倒逼我县农业转型升级。十四五期间,现代信息化技术将深度赋能农业发展,有利于促进专业化分工、提高组织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将成为打造忠县农业升级版的新引擎。从区域发展格局看,我县位于三峡库区腹心,是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的重要连接点,万吨级深水良港新生港全面建成后,向东可实现江海直达,这对提升我县经济发展整体能级、促进与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协作带来重大利好,打通农业生产循环通道,促进特色农产品走出去,扩大农业农村开放能级。从自身条件看,我县耕地资源、水资源条件较好,忠县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国家级出口柑橘质量安全示范区,拥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三峡库区和重庆市首个唯一国家级田园综合体,柑橘产业已成为库区农业的一面旗帜,农业现代化水平处于库区前列,现代山地特色效益农业规模达74万亩,产业基础良好、平台优势明显;脱贫攻坚的胜利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锻造了一支具有较强战斗力的三农队伍。

我县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时也面临一些短板和制约因素城乡发展二元结构仍然突出。城乡互联互通的高效交通体系还未形成,公共服务设施差距依然较大,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仍处在2.3:1的较高位,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任重道远。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不高。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充分,农产品加工业基础还较薄弱,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仅有0.81:1低于全市的1.5:1;除柑橘产业外,其他农业产业规模较小、链条不长、效益不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普遍较小,不能适应规模化农业生产的需要;信息化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应用不多,乡村数字化水平仍较低。农村人居环境短板突出。农村环境设施的历史欠账仍然较多,存在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体系还不健全,生活垃圾清运、处理体系还不完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形势依然严峻,与打造“一兴四美·美丽乡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大城市对乡村人口“虹吸”效应明显,全县农村人口外流达26万,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严重,“谁来种地”的问题仍然突出;乡土人才不足,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数量偏少,农村教育、卫生等人才缺口仍较大。

第三节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根本目的,围绕全县“一地一城三区”发展目标,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保证农业农村现代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农业农村现代化全过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

坚持系统观念整体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强化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全面协调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政策供给,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务、干部配备等方面优先保障农业农村发展,加快补上农业农村短板。

坚持深化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实现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分类推进。顺应村庄发展规律,根据乡村历史文化、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分类施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发展定位

围绕全县建设“一地一城三区”定位目标,聚焦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两地两区”:

——建成三峡库区特色农产品基地充分发挥我县耕地资源丰富,特色农产品品类资源丰富,稳定发展粮油、畜禽、蔬菜三大保供产业,全链条发展柑橘、笋竹两大支撑产业,加快发展调味品、生态鱼、特色水果、中药材产业四大特色产业,构建“324”现代农业体系,巩固全国产粮大县地位,加快建设全市重要的柑橘加工基地。

——三峡库区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充分发挥我县江城、江镇、江村、江景优势,擦亮“三峡库心·长江盆景”和“三峡橘乡”国家级田园综合体两张金字招牌,围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推动农文旅多业态融合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不断扩大乡村旅游在三峡库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建成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发挥新型农民主体作用,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采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产业布局合理、组织方式先进、资源利用高效、供给保障安全、综合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力争在三峡库区率先创建成功。

——建成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围绕城乡要素高效配置、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产业协同发展等重点领域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深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力争创建市级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四、发展目标

2025年,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适应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建设行动取得全面进展,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拓展,农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增强。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全面建成“一兴四美·七彩大地”,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实现高质高效“产业兴”坚守粮食安全底线,确保重要农产品生产和供给持续稳定,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0万吨以上,生猪出栏量达到80万头;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快速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5%以上,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度达到42,亩产值上万元农业生产基地规模达到35万亩,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力争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0%,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达到2:1

——实现绿水青山“生态美”。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扎实推进,农业生产更加绿色高效,化肥农业利用率稳定提高,有机肥施用比例大幅提高,农膜、秸秆回收利用体系更加完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5.6以上,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森林覆盖率达到55%

——实现干净整洁“村容美”。村庄布局进一步优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交通、供水、能源、信息等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备,积极推进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具备条件的农村村民小组公路通畅率达到100%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0农村常住人口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90

——实现文明和谐“乡风美”。农村基层组织、干部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显著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乡村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村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社会和谐稳定。

——实现安居乐业“生活美”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1:1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实现有机衔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实现一体化,农村民生持续改善,农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

专栏1 忠县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指标表

序号

相关指标

单位

2020年

2025年

指标属性

产业兴

1

第一产业增加值

亿元

55.8

70

预期性

2

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

1:1

2:1

预期性

3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

亿元

15

25

预期性

4

农村电商交易额

亿元

4.8

10

预期性

5

粮食总产量

万吨

40.5

≥40

约束性

6

蔬菜总产量

万吨

35.02

≥35

预期性

7

生猪出栏量

万头

56.11

80

预期性

8

柑橘总产量

万吨

37.8

40

预期性

9

产值超万元产业基地规模

万亩

25

35

预期性

10

土地规模经营度

38.6

42

预期性

11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60

65

预期性

12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55.5

60

预期性

生态美

13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95.6

≥95.6

约束性

14

农膜回收率

80

85

预期性

15

秸秆综合利用率

85.5

90

预期性

16

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

40

43

预期性

17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0.5

0.525

预期性

18

森林覆盖率

52

55

预期性

村容美

19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28

40

预期性

20

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

99

100

预期性

21

农村常住人口卫生户厕普及率

81.6

90

预期性

22

农村集中供水率

85.3

90

预期性

23

具备条件的农村村民小组公路通畅率

99.1

100

预期性

乡风美

24

建有综合服务站的村占比

100

100

预期性

25

县级以上文明村占比

50

>50

预期性

26

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

7.71

55

预期性

生活美

27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7617

25900

预期性

28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

2.3:1

2.1: 1

预期性

29

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比例

13.08

20

预期性

30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占比

72.1

75

预期性

31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

95

≥95

预期性

第二章  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实现产业兴

着力优化农业发展空间格局,积极发展亩均“产值上万、收益五千”效益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进一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建成三峡库区特色农产品基地。

第一节优化农村产业发展布局

紧紧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综合考虑地理气候、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等因素,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构建“两园四空间发展格局,促进各区域优质发展、特色发展、差异发展、协调发展。

农产品加工园。依托乌杨工业园区,引进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入园发展,引导支持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进园区,打造以柑橘加工为核心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高水平建设重庆(忠县)农副产品加工园区。

农产品物流园。充分发挥忠县新生港枢纽型港口优势,推动建设农产品物流园区、高营铺粮食仓储物流园、农产品仓储中心等,推进物流园区、仓储基地等智慧化改造,打造以柑橘、粮油等为主的标准化、信息化、集约化、专业化农产品物流园。

农业现代化建设示范区。重点在新立镇、拔山镇、双桂镇和永丰镇,以柑橘产业为主导,强化忠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服务功能建设柑橘产业国际协同创新中心,做大做强柑橘网,加强“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运营,推动柑橘产业从榨干吃净一网打尽升级,建成贯通产加销、融合研学旅的柑橘全产业链发展示范区。

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位于长江之畔、猫儿山以东,重点在石宝镇、涂井乡、复兴镇、东溪镇和忠州街道部分区域,以三峡橘海为载体,忠文化铸魂,抓住三峡库心跨区域发展规划机遇,将现代农业开发与乡村旅游、忠文化传承相融合,努力把田园风光、农耕文明、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新优势,全区域谋划功能拓展型“三峡库心·长江盆景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优质农产品供给示范区推动重要保供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在拔山镇、金鸡镇、马灌镇、花桥镇、官坝镇、石黄镇、兴峰乡、金声乡、野鹤镇、汝溪镇、三汇镇、白石镇和善广乡,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粮油产业示范园、优质蔬菜种植示范园、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园等,全面拓展和提升耕、种、管、收全程社会化服务功能,积极培育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优良品牌,打造忠县优质农产品供给区。

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牢牢把握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重点在沿长江两岸的白公街道、新生街道、乌杨街道、任家镇、洋渡镇、石子乡、磨子土家族乡等乡镇街道,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态休闲农业,将休闲农业发展与美丽田园建设、创意农业发展、民俗风情园打造等有机融合,筑牢长江生态屏障,打造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稳定发展三大保供产业

粮油产业推进粮油产业结构调整,加大粮油高产、优质、专用优良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力度,大力建设以水稻、甘薯、油菜、豆类为主导的优质粮油绿色高效示范区。围绕优质水稻产业,聚焦稳政策、稳面积、稳总产,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的“四新”模式,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提质发展西厢阁特米、官坝香米、龄童贡米、拔山牛头山贡米、拔山优质高山大米、梅坝大米等“重庆好粮油”拳头产品,打造一批地方特色优质大米品牌。大力发展“双低”油菜,扩大官坝、野鹤等北部乡镇油菜种植规模,推动全县油菜产量实现稳定增长。严格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种粮大户补贴等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口粮绝对安全。到2025年,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12.7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0万吨以上。

畜禽产业。统筹考虑种养规模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加快构建生产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布局合理、产销协调的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依托大中型龙头企业,调整优化生猪产业布局,加快推动50万头生猪产业一体化项目建成达效,基本建立覆盖祖代种猪场、父母代种猪场、家庭商品猪场的良种猪繁育体系,逐步形成种、养、料、加、销”一条龙的全产业链。开展标准化生猪屠宰场建设,完善猪肉冷链物流运输体系。大力发展牛、羊、兔、禽、蜂特色高效畜牧业,优化畜产品结构,建设各类规模养殖基地150个。加强生态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和改造力度,推动信息技术在养殖环节渗透,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智慧化养殖基地。优化种养结构,加快构建种养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坚持内防、外堵,严防严控重大动物疫情。

蔬菜产业探索建设集约化育苗中心,积极开展蔬菜新品种试验示范,引进和推广一批优质、抗病和高效的优良品种,提高优质种苗集中供应能力。努力扩大优质、高产、适销对路品种比重,促进蔬菜产业种植结构和产品品质优化升级,重点发展设施蔬菜、精品蔬菜和错季蔬菜,提高全县蔬菜产业整体质量和效益。积极推动榨菜产业发展,建立以汝溪、野鹤、黄金为主的榨菜生产及初加工基地。加快改善任家镇、新立镇、双桂镇、石宝镇等18个蔬菜种植基地基础设施与技术装备条件,推进设施装备智能化,建设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生产示范基地。推进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发展方便净菜、袋装蔬菜、真空保鲜蔬菜等鲜切蔬菜,满足不同层次市场需求。健全完善蔬菜绿色生产技术规程与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推行蔬菜全过程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

专栏2 三大保供产业发展重点项目

粮油产业。落实种粮大户补贴和产粮大县、产油大县奖励政策,力争全县种粮大户增加到100户,扩大粮油规模化种植面积。到2025年全县水稻播种面积稳定在42.2万亩以上,力争优质水稻占比提高10个百分点;油料播种面积稳定在25.4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3.93万吨以上。大力开展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稳步提高优质粮油生产水平,创建标准化优质粮油基地30万亩。

生猪产业。支持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专业大户生猪恢复性发展,推进50万头生猪产业一体化项目建成达效,年出栏80万头。

蔬菜产业。进一步调减露地蔬菜生产,扩大设施蔬菜规模,做大做强特色蔬菜,新建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2万亩。

其他保供产业。新增肉兔出栏100万只、肉羊出栏2万只、肉牛出栏6000头,建设肉兔、肉牛、蛋肉羊养殖基地。

突出发展两大优势产业

柑橘产业坚持加工与鲜销“两条腿走路”的差异化发展思路,建设全国柑橘交易市场,运营重庆三峡柑橘交易中心。积极开展柑橘种质资源搜集、保存、评价与利用,加强柑橘新品种培育和种苗基地建设,巩固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创建成果。加快柑橘新品种引进、选育、推广,稳步推进老龄低效果园更新改造,持续优化早、中、晚熟品种结构,构建加工与鲜销协调发展新格局。建立健全柑橘生产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改造提升柑橘果园基础设施,深化全国柑橘标准化示范县建设成果。做大做强派森百、鲜果集和盘活博富文橙汁加工厂,积极开发橘花茶、柑橘酒、橙皮甙、橙蓉、果胶、香橙精油等精深加工产品,提高柑橘资源化利用水平,实现柑橘榨干吃尽和全株利用。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建成集柑橘鲜果商品化处理、包装、冷链仓储、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一体的柑橘贸易中心。加强柑橘优质高效栽培和现代高新技术应用示范推广,建设智慧化果园,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柑橘)标准化生产基地。到2025全县柑橘种植面积稳定在36.5万亩,产量40万吨。

笋竹产业。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坚持食用和竹材相结合,加快推进以雷竹、高节竹和红壳竹为主、撑绿竹和楠竹为辅的笋竹基地建设,加大科技支撑,延长采笋期,大力推动竹产业发展。依托浙江农林大学忠县竹产业研究中心,大力开展笋竹品种的良种审(认)定以及竹林丰产培育和品种筛选等相关试验和示范,建设笋竹科技示范园区。大力推广绿色竹笋、有机竹笋,积极创建绿色竹笋、有机竹笋、竹基产品品牌。全面推广笋竹标准化示范种植,加强高效笋竹培育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开展竹林土壤改良试验,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提升笋竹管护水平。推动竹产业接二连三,丰富竹系列产品,构建集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竹产业链。

专栏3 两大优势产业发展重点项目

柑橘产业。稳定现有果园面积。完成改造老果园5万亩,重点建设水肥一体化、生产便道等基础设施,基本满足现代果园生产的需求。建设柑橘产地集散中心。招商引资,新建2个1万吨柑橘产地集散中心,建设柑橘商品化处理、冷链仓储、物流配送、检验检测等多级商贸物流平台体系,推进物流分拨中心、公共配送中心和批发市场、货运场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万亩智慧柑橘示范片的建设。加强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县建设,培育壮大以“柑橘网”为龙头的柑橘产业化运营主体,围绕“柑橘网”等产业化运营主体建立健全忠橙供应链,建立健全“忠橙”网销运营服务体系全力推动产品上线。

笋竹产业。笋竹产业基地提档升级,提升山地机械化水平,扶持笋竹精深加工系列开发、技术改造、市场营销、品牌创建,改造高标准笋竹基地3万亩。

重点发展四大特色产业

调味品产业。大力发展花椒、辣椒、生姜为主导的调味品产业,优化调味品产业发展布局,稳步扩大调味品产业规模,打造重庆火锅原料调味品重要供应地。大力推广花椒、辣椒等标准化种植技术,加强示范种植基地建设,提高种植管理水平。支持龙头企业改善贮藏、保鲜、烘干、加工、包装等设施装备,升级改造生产线,配套先进工艺设备,推进精细生产、深度加工和化妆品等高附加值系列产品开发,提升产业综合效益。按照政府引导、业主出资、土地流转、业主负责的原则,推广公司基地”“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不断促进花椒、辣椒等调味品产业日渐壮大。

生态水产业严格执行禁养区、限养区、养殖区养殖管理规划,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以常规鱼(草鱼、鲢鱼、鳙鱼)养殖为主,积极发展名、特、优鱼类新品种。促进传统渔业向生态渔业、休闲渔业、观光渔业、旅游渔业发展,鼓励建设生态渔业和乡村旅游业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渔业基地,延长渔业产业链,增强产业融合度,推动忠县渔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健康绿色生态养殖,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和智慧渔业模式,创建低碳高效标准化池塘养殖示范场,力争到2025年发展绿色生态渔业养殖面积6万亩。加强集中连片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加大监管力度,定期抽检,确保水域生态环境和渔业产品质量安全。

优质水果产业以葡萄、草莓、龙眼、李子、桃子、南方早熟梨等为主,提升各类特色水果品质,推动特色水果产业多元化发展,力争到2025年全县伏淡季特色水果面积达到9万亩。优化水果品种结构,开展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加快优良品种引进推广和乡土品种优化培育。切实转变水果产业发展方式,发展集观光、休闲、科普、示范、销售于一体的观光休闲果业。推进林果产业生产标准化,推广优质、安全、高效、生态、省力关键技术,建设避雨设施,大幅提升果品优果率。因地制宜开展低产劣质果园改造,推进主要树种品种更新换代。

中药材产业积极发展道地药材,以红豆杉、紫苏、苦参、白芷、前胡、枳壳、黄精、山楂、贡菊等为主,建设现代中药材示范园区加强与重庆市中药研究院、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高校交流协作,加强县中药材研发平台建设,开展中药材优质种苗繁育技术与品质提升等方向的联合攻关,提高中药材优质种苗供给能力。加强质量规范管理,推广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引导并推动中药材生产无公害化,提升中药材质量。推动中药材种植、初加工、销售市场有效对接,保障中药材种植效益,提高种植农户积极性。鼓励支持加工企业发展中药材精深加工,逐步形成中药材种植精深加工中药提取生物制药产业链条。

专栏4 四大特色产业发展重点项目

调味品产业。扶持调味品产业基地建设、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提质增效,发展主要调味品原料作物6万亩。

生态水产业。新发展稻田养殖1万亩,建设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1000亩,实施渔业标准化绿色养殖场建设及尾水直排治理工程、渔业休闲观光工程等。

特色水果产业。建设千亩特色水果避雨设施基地,发展特色水果3.5万亩。

中药材产业。发展中药材2万亩,扶持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支持品牌创建、市场营销,技术改造。

  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一、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

加强农产品加工平台和主体培育。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打造柑橘、笋竹、生猪、粮油等一批产值十亿元级别农产品加工集群,推动建设渝东北农产品加工贸易集散中心。高水平建设重庆(忠县)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引进和培育一批加工龙头企业及产业链配套企业入园发展加强建设以三峡柑橘集团忠县果业公司为代表的鲜果加工基地,打造全国一流的柑橘加工基地。依托中小企业集聚区建设,立足农产品优势区,打造一批农产品产地加工园。加大农产品加工业财政扶持,重点支持经营效益好、吸纳就业多、税收贡献大、产业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专精特新农产品加工企业。

健全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拓展农产品初加工,以粮油、柑橘、笋竹、花椒、茶叶、中药材、调味品等为重点,推动清洗、烘干、分级、包装等商品化处理,支持中小微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改扩能,鼓励技术装备弱、产品档次低的小规模加工企业抱团发展,完善产业链,引导成立产业联合体。支持企业加强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研发和集成应用,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积极发掘和培育一批潜力大、质量优的中小企业升规。提升农业对食品加工业的保供能力,重点打造一批拳头产品,建立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特色优质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和加工基地。

、做精做乡村旅游业

依托柑橘、笋竹、红豆杉、特色水果等产业资源,深度挖掘农耕文化、文化、移民文化等文化资源,大力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擦亮中国十大乡村旅游目的地名片。加强“三峡橘乡”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运营,丰富三峡橘海内涵,提升中国柑橘城品质,打造三峡库区乡村旅游示范区。提档升级金色杨柳橘乡荷海百竹园巴曼竹韵香村甜园等乡村旅游景点,精心打造多彩马灌三峡港湾巴蜀乡愁乡村精品旅游专线。积极开展利用存量闲置房屋发展旅游民宿试点,建设具有原乡味、原乡情的特色乡村民宿,积极培育“橘乡民宿”品牌,打造旅游民宿聚落经济。持续办好柑橘节多彩马灌菜花节花果山采摘节笋竹文化节三峡橘乡·田园马拉松等节庆活动,推动形成月月有活动、四季有去处的乡村旅游大格局,切实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因地制宜建设一批乡村旅游示范镇、村,积极打造乡村旅游A级景区。力争到2025年,打造成熟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0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5亿元。

专栏5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

农产品加工。推进柑橘加工及鲜果商品化处理等项目,实施优质粮油、笋竹、茶叶、中药材、调味品等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及精深加工技改扩能工程等,推动定点屠宰场技改扩能工程等,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企业10家。

农产品流通。推动农商互联示范县建设工程,建设农产品仓储中心、新生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设施、果品冷链中心等项目。

特色小镇建设。到2025年,实现美丽乡村全域覆盖,建成市级特色小镇2个、国家级特色小镇2个。

提升休闲度假旅游服务品质。加快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景区(点)的道路交通建设,完善交通标识标牌体系,提高交通导引导航导识水平,促进乡村旅游便利化。改善乡村旅游景区(点)供电、供水、通讯、医疗、金融、邮政、停车、厕所、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游客接待中心、公共消防设施等基础条件。

、做活农村电子商务

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批发和零售企业开展网上分销,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农村消费品电子商务。鼓励引导电商企业与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等建立直采直供关系。依托柑橘、笋竹、生态水产等特色农产品,打造“互联网农业示范基地,布局建设公共产地仓,配齐展示中心、分拣分级、物流配送等配套服务设施。争取在忠设立三峡柑橘交易所,争创全国最大的柑橘交易中心。积极探索乡村数字经济,因地制宜培育创意农业、认养农业、观光农业等新业态。推进实施电商(直播)人才培训孵化项目,开展农村电商普及和技能培训,培育和扶持电子商务示范农户,支持马灌电商中心发展壮大,培育直播带货经济。围绕花椒、蜂蜜、豆腐乳等优质农特产品打造精品网货,打造“一村一品”网销基地,发展基地(厂家)“一键代发”模式。积极打造电子商务样板镇、村。

、做优做乡村流通服务业

大力推进农产品专业市场规划布局,加快建设农批市场、粮食交易中心、国家猪肉储备基地、中国柑橘贸易基地、长江三峡盆景(盆栽)交易市场等专业市场,加强田头市场、乡镇农贸市场、产地集配市场和乡镇商贸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稳步提高农产品规模化生产组织产销对接率。大力发展“互联网批发市场综合服务模式,推动农产品专业市场向高端服务型、展贸式、电商化和创业创新型等现代市场转型发展。加强农商互联,密切产销衔接,发展农超、农社、农企、农校等产销对接的新型流通业态,鼓励进城开设直营店、直销窗口和自营超市。依托忠县新生港枢纽型港口优势,打造专业化、规模化的以柑橘、粮油等为主的农产品物流基地。依托农产品专业市场,加快城乡共同配送体系建设,推动实现城区配送、城际配送、城乡一体化配送有效衔接。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农村节点建设,逐步构建覆盖全县主要产地和消费地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智慧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打造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不断链的农产品智慧物流系统。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工程,稳步推进柑橘国际协同创新中心、重庆忠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载体建设全力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深度实施县校合作,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强化智慧柑橘创新研究中心服务功能。忠州创业谷重庆忠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等为载体,培育一批品牌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打造忠县特色、重庆示范、全国先进的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示范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加强动植物良种、智能农业、农业机械装备、农产品加工贮运、生态环保等领域协同创新及科研成果示范推广运用。围绕节本增效、质量提升和绿色生产技术等领域,深入开展农产品品质评定、安全保障、质量检测等方面共性关键技术集成和示范。强化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服务功能。健全农技推广体系,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农户的服务指导模式,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到202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

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积极开展农业科研后补助试点,提高农业创新服务效率。引导科技资源向农业科技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中,扶持一批科技型农业企业群壮大,培育农业科技创新新动力。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奖励制度。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科技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建设。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大力发展智慧农业

推进农业产业链关键环节智能化建设,围绕种养业大力开展智慧农业技术攻关和智能化试点,促进相关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加工流通、市场销售、安全追溯等环节融合应用。推进农机化与大数据智能化深度融合发展,完善农机管理系统,加快实现农机调度、安全监管、推广展示信息化和智能化,提高农机作业质量和效率。持续开展智慧农业建设试点示范,积极创建生态蔬菜、优质粮油等现代智慧农业园区。推进柑橘产业大数据智能化示范工程建设,加快打造“三峡橘乡”、“三峡橘海”智慧果园及万亩柑橘示范区,建立柑橘大数据中心,推动实现贯穿柑橘全产业链的信息收集和应用,把忠县柑橘打造成全国智慧农业和数字农业示范区建立天空地一体化智慧农业监测体系,建设农业产业数字化地图,提高对农业资源要素、生产过程、时空方位及生产环境的感知、诊断、决策能力。

三、提升山地农业机械化水平

强化农机农艺融合,积极推广优质、高产、抗逆、适应机械作业的农作物新品种,促使良种、良法、良地、良机配套。加大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支持力度,在浅丘平坝,重点提高水稻、油菜等主要作物全程机械化水平。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由种植业向林业、牧业等领域拓展,加大机械化经果园建设技术规范的应用力度,大力推广经果园全程机械化生产、经果园土壤绿肥机械化培肥、土壤机械化整地深松、水肥渣机械化抽排循环利用等技术,鼓励应用植保无人机等节本增效新设备。全面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购机农户应补尽补。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0%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藏粮于地”,以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大力实施“千年良田”工程。分类有序推进撂荒地利用,建立撂荒地信息台账,将具备条件的撂荒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以“七化”目标为要求,集中力量、分期分批推进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生产高效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集中连片推进“宜机化”改造,扩展农机运用空间,提高粮食产业、林果产业机械化水平。加强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和全程监管。坚持新建与改造并重、建设与管护并重,健全高标准农田管护和改造更新机制,落实建后管护主体和管护经费,确保高标准农田持续发挥作用。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加强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扎实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

推进农业产业载体建设

加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重庆忠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重庆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建设,积极创建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全力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争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动形成以国家级园区为龙头、市级园区为骨干、县级园区为补充的发展局面。围绕特色粮经作物、特色畜产品、特色水产品、林特产品和道地药材,持续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到2025年,力争创建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以上、市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以上。大力开展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有序推进一村一品示范镇和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形成一村带数村、多村连成片的发展格局,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积极参与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发挥忠县国家级柑橘研发平台作用,联动万州、云阳打造长江流域“三峡橘乡柑橘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开展与四川眉山、内江柑橘、重庆梁平笋竹、合川生猪、丰都肉牛、黔江肉兔等种养技术交流,做大柑橘、笋竹、中药材、茶叶、花椒等8大特色产业。加大与四川德康集团合作,加快建设50万头生猪一体化项目。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利用丰富农产品资源,盘强做大派森百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强化与万州、涪陵等地合作,做大农产品精深加工。发挥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优势,做强“中国柑橘城”“三峡橘海”等乡村旅游品牌,打造“四川武胜梁平垫江忠县”等“巴蜀乡愁”乡村精品旅游专线。

提升对外开放平台。按照“一镇三廊四区”空间布局,加强“三峡橘乡”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运营,以柑橘产业为支撑,现代农业核心科技为引领,柑橘田园为本色,构建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为一体的柑橘产加销研学旅全产业链,发展休闲观光、文化旅游、体育健身产业,打造成农文旅发展开放平台。发挥渝东北渝东南城镇群重要连接点优势,强化与万州、石柱县协同发展,以西沱古镇、水磨溪、石宝寨、江心绿岛皇华岛和江湾半岛独珠半岛为重点,高质量建设“三峡库心·长江盆景”,打造“两群”绿色协同发展示范区。

提升农业进出口水平。依托忠县农业发展优势,深化农业对外开放合作,引导农业技术输出、品种试验示范、农业投资合作向具备条件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集聚。充分发挥“忠县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柑橘)质量安全示范区”平台优势,以“忠橙”出口新加坡为契机,围绕柑橘、竹笋、豆腐乳等特色优质农产品,进一步开拓新加坡等东盟和南亚市场。积极融入“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着力申请欧洲“通行证”,推进忠县特色农产品进入欧洲市场。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做大做强“柑橘网”,推动农产品“走出去”。培育壮大农产品进出口企业,加强农产品出口政策扶持,支持企业创建市级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和农产品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

专栏6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项目

推进种植业生产智能化。围绕以柑橘为主的标准化果园,积极引进“智慧果园管理解决方案”,打造智慧果园50个,建设万亩智慧柑橘示范区。围绕粮油、蔬菜等大田作物,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航空施药和中小型植保机械等智能化技术和装备,建成智慧粮油蔬菜示范点10个、农业物联网试点示范基地5个。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推广温室环境监测、职能控制技术和装备,建成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应用示范点10个。

推进养殖业生产智能化。围绕生猪、牛羊和家禽畜禽品种规模化养殖场,大力推广养殖环境监测、畜禽体征监测、精准饲喂、疾病自动诊断、废弃物自动处理等信息技术和装备,建设智能化养殖场20个。开展“互联网+生态渔业”示范,打造渔业生产智能化示范基地5个。

机械化水平。积极推广耕、种、收、防、烘等农机具,到2025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70万千瓦。

宜机化改造。实施农田宜机化改造面积3万亩,实现地块小并大、短并长、弯变直,大幅改善机械化生产作业条件。

高标准农田。按照宜机化、水利化、生态化、园田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七化”要求,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40万亩,打造高标准“样板田”。

农业产业载体建设。争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进笋竹、优质粮油、生态蔬菜等3个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创建以柑橘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到2025年,累计培育国家级、市级、县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个、50个、150个。

  加强农产品品质品牌建设

一、培优农产品品种

围绕农作物、畜禽和水产三大种业领域,加快推进地方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鉴定、评价与利用。实施种源工程,依托重大、市畜科院、西南大学、中国农科院柑橘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创新体系组织实施现代山地特色高效产业良种联合攻关,重点支持种质资源挖掘、生物育种育种材料创新、传统品种提纯复壮和提升良种创新能力,积极开展柑橘、笋竹品种培育推进中药材、特色水果、茶叶、生态畜牧等良种组培繁育。培育壮大现代种业龙头企业,完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体系。加大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力度,科学规划种子生产优势区域布局,建立优势种子生产保护区。加强种子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种子管理体系。加快建立完善种子储备体系,提升供种保障能力。

二、提升农产品品质

聚焦“产出来”和“管出来”,完善县、乡镇(街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巩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成果。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应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在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健全和信息预警功能完善后,积极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网络体系建设,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管控从被动处置转向事前预警。建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构建网格化监管服务体系,提高基层执法监管能力和装备水平,依法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落实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扎实开展专项整治和农资打假,加强“检打联动”和“行刑衔接”,依法打击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的有效衔接,全面实施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手段,加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应用,实现农业农村部门认定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全覆盖纳入追溯管理。建立农资和农产品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信用档案,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措施。

三、打造农产品品牌

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和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业品牌培育,构建以县级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忠橙”“忠州橙汁”为龙头,县域内国家级、市级、县级农业龙头企业产品品牌为主体的忠县农产品品牌体系。围绕忠县柑橘全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重点提升“派森百”、“石宝寨”牌忠州豆腐乳、“玉印山”牌忠州豆腐乳、“乌杨白酒”等重点农产品品牌。实施“优质粮油工程”,积极培育打造“西厢阁”“官坝大米”等优质粮油品牌。深度挖掘“忠州豆腐乳制作工艺”“乌杨白酒传统酿造技艺”“良玉汤圆粉传统制作技艺”“香山蜜饼传统制作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兴“石宝寨”“西厢阁”“良玉”“乌杨白酒”“将军酒”“黎氏咂酒”“磨子山牌”等一批传统“老字号”品牌。开展“忠县柑橘”中国气候好产品认证。强化农业品牌商标及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和保护。充分利用农产品交易会、博览会、展销会、线下运营店、电子商务等平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推介,不断提高忠县造农产品品牌影响力。

四、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

鼓励龙头企业、行业协会、技术推广单位等积极参与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制修订,培育发展农产品团体标准,制定严于国家、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积极推广应用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动粮油、蔬菜等规模生产主体基本实现按标准生产,探索推广粮油和经济作物生产全过程高质高效技术模式,创建一批果菜茶标准园、畜禽水产健康养殖场和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力争2025年,建设10种植示范基地、10个标准化养殖示范场。

专栏7 “三品一标”建设工程

选育优良品种重点项目。实施种源工程。

扩繁基地重点项目。建设1个高代次种猪场,改扩建畜禽良种场1个;建设名优鱼繁育中心1个。

优良品种推广。加强柑橘、优质粮油品种推广,力争全县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农产品品牌培育。到2025年,力争实现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品存量30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3个,重庆名牌农产品30个,全国最美绿色食品企业1家,重庆市最美绿色食品企业3家。

县域基地品牌创建。到2025年,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柑橘)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园区1个。力争成功申报“忠橙”中国驰名商标。

“三品一标”基地县建设。围绕粮油、果蔬、茶叶、中药材等种植业,开展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力争到2025年成功创建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县。

  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一、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经纪人、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创业农民工以及农业科技人员从事农业创业,采取流转土地、投资入股、合作经营等多种方式发展规模种养大户。鼓励和支持特色种养大户按照家庭经营、一业为主、规模适度、集约生产的要求成立农户家庭农场。大力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社区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推动生产合作、区域合作和同业联合发展。开展农民合作社创新试点,鼓励打破区域和产业限制,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围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重点扶持一批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品牌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农业企业集群式发展,扶持规模较大、成长性好、有发展潜力、有上市意愿的企业挂牌上市。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开展合股联营,采取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构建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组织

做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功能作用,明确集体经济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探索村民委员会事务和集体经济事务分离。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可支配的资源、资产、资金等要素为依托,组建股份公司、股份合作社、产业联合体、协会等各类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充分利用本集体拥有的林场、土地等资源,特别是未承包到户的集体四荒地、果园、养殖水面等资源,结合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等地方特色,积极稳妥发展现代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财政投资的小投入、低技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面落实支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关税收政策,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从事经营活动的用水用电用地、贷款融资、收费优惠等政策。发挥村党组织对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防止内部少数人非法控制和外部资本侵占集体资产。

三、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鼓励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开展“合股联营”、“返租倒包”,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吸引一批有志于农业产业发展的青壮年从城市务工返回家乡从事农业产业生产,从务工者变成农业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实践者和受益者。稳妥推进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联耕联种、代耕代种等多种经营方式,推动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发展订单种养回收等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带动小农户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开展财政购买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试点,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农业生产性服务。

四、加快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提档升级

加快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积极发展农资配送、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农机作业、农业废弃物处理、信息咨询、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等生产服务业。通过政府补助等方式,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在财政资金的引导推动下,向普通小农户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提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通过对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关键和薄弱环节的支持,推动社会化服务组织从小规模经营服务向大规模整建制服务转变、从兼业化经营向专业化职业经营管理转变、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建立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打造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共品牌,整合各方面要素,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机制,延伸服务产业链

专栏8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重点项目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争到2025年,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700家。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力争累计培育和引进市级龙头企业35家、县级龙头企业200家。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开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市级示范创建。鼓励多种适度规模经营,家庭农场达到1000个,种养大户达到800户。

农村集体经济培育壮大。整县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通过产业带动、资源开发、服务创收、租赁经营、项目拉动、资金合作等方式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争取2025年全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平均经营性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

加快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提档升级。积极建立社会化服务组织名录库,促进社会化服务组织规范化发展。拓宽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领域,力争到2025年全县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320家。

第三章  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实现生态美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建设生活环境自然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乡村

第一节  积极推进农业绿色生产

一、加快发展节水农业

积极推广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集雨补灌软体集雨窖、全膜覆盖、半膜覆盖等农业旱作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天然降水和灌溉用水利用效率。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建设农业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万亩,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5万亩。按照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要求,以点带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推行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加快建立合理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和节水激励机制。

二、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

深入实施化肥减量增效行动,保持化肥使用量负增长,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推广配方肥、增施有机肥,恢复发展冬闲田绿肥,利用钙镁磷肥、石灰、硅钙等碱性调理剂改良酸化土壤。实施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强化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推广新型农药,加快转变病虫害防控方式。加强农药安全使用监督检查,加大违规使用农药问题的查处力度。扩大实施有机肥推广、农作物绿色防控等补贴试点。到2025年,力争化肥使用量年度降幅达到0.2%,农药使用量年度降幅达到0.1%,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100%,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3%以上。

三、推动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以畜禽粪肥还田、制取沼气、制造有机肥等综合利用方式为重点,积极引进第三方处理企业将畜禽养殖场(户)粪污进行专业集中处理,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集中处理中心建设。加快建立废旧农膜和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理制度,探索建立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体系。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行动,推进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基料化综合利用,推广深翻还田、捡拾打捆、秸秆离田多元利用等技术。开展农药、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回收处理机制,从源头控制和减少“白色污染”。到2025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6%以上,布置田间农业废物回收桶1000个,农膜回收率达到8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

四、构建绿色防控体系

科学设置疫情监测点,规范监测方法,加快构建严密的有害生物疫情监测网络,加强动植物疫病监测评估、疫情风险预警分析,全面提升农业生物灾害预警、防控能力及智能化建设水平。利用测报灯、昆虫性信息素诱集、数字化预警等手段,定点定期田间系统调查和普查,常态化开展水稻、玉米、柑橘、油菜等农作物有害生物田间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发生动态、危害情况、扩散蔓延范围及速度。强化动物疫情监测预警体系、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动物防疫物资保障体系、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支撑体系、兽药质量监察和兽药残留监控系统等六大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动物卫生水平。

第二节  强化农业资源保护

一、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利用

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耕地保护目标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确保全县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11.31平方公里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497.87平方公里。严禁违规占用耕地和违背自然规律绿化造林、挖湖造景,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深入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行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加强和改进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管理,严格新增耕地核实认定和监管。综合应用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土壤改良、地力培肥、保水保肥和控污修复,提高耕地质量等级,构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长效机制。健全耕地数量和质量监测监管机制,构建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网络,加强耕地保护督察和执法监督。

二、强化土壤污染管控与修复

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农田污染防控监测体系建设,开展污染耕地分类治理和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健全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聚焦重点区域、重点作物,坚持治用结合,在轻中度污染耕地推广安全利用技术,对重度污染耕地实施种植结构调整。到202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三、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

开展农业生物物种资源调查,强化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管理,推动完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开展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与抢救性收集,开展极危物种拯救培植及可持续利用研究,落实珍稀濒危水生生物拯救保护行动计划,完善野生动物救护工作。对农作物种质资源、畜牧渔遗传资源等加强遗传资源多样性保护,推动与动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引种回归等有关的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物种资源数据库。

四、全面推进长江十年禁渔

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令,切实保护长江生物资源及物种多样性,促进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修复。深入实施打击长江流域非法捕捞专项行动,加强执法监管能力建设,强化联防联控,提高智能化监管水平,确保江河水面禁得住、管得好。统筹做好退捕渔民上岸“后半篇文章”,大力开展退捕渔民结对帮扶工作,持续动态做好渔民转产安置,确保退捕渔民退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开展禁渔宣传活动,营造舆论监督氛围。坚持联合执法制度化,开展多部门联合巡查、联合办案,建立健全本区部门之间,以及本区与毗邻县区跨区域联合执法机制,组织实施好专项执法、综合执法行动。科学开展长江忠县段增殖放流活动,涵养长江渔业资源。

第三节  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

一、加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恢复

衔接县内自然保护区、重要水体等生态保护地,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确保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和土壤保持等重要生态功能得到有效保护。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加强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人影防雹增雨。完善天然林和公益林保护制度,进一步细化各类森林和林地的管控措施或经营制度。加快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大力调整优化树种、龄组、林层等系统结构,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提升各类重要保护地保护管理能力。

二、实施乡村生态修复重大工程

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河湖(库)草系统治理,全面开展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大力开展封山育林、未成林地补植管护、无立木林地和宜林地人工造林、农村四旁植树、农田林网及特色经济林改造和森林抚育工程。加强矿产资源开发集中地区特别是矿区地质环境和生态修复,以及损毁山体、矿山废弃地修复。扎实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构建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加快水利薄弱环节治理,提高防洪除涝能力。开展典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减少氮磷流失。推动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助推碳达峰、碳中和。

三、完善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加快构建农业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加快建立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耕地休耕轮作、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制度。构建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制度体系,推动建立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转移防控机制,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突出短板。构建多元环保投入制度体系,建立健全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全面落实县、乡镇(街道)、村三级河长组织体系,强化河长主体作用,以一河一策、一库一策为基础,河长制促进河长治,加强长江、白石水库、金鸡水库、黄钦水库等重要水资源流域保护健全河长制工作机制,建立完善河长牵头负责、部门齐抓共管的协同推进机制,加强上下游、左右岸、跨区域联防联动。

专栏9 乡村绿色发展重点工程

耕地质量改造和提升工程。实施农村土地开发整治25万亩,新增耕地2万亩。加强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统筹推进耕地休养生息,加强耕地质量调查评价与监测,到2025年耕地基础地理平均提升0.5个等级以上。

湿地保护修复工程。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重点对集中连片、功能退化的自然湿地进行修复和综合整治。通过污染清理、地形地貌修复、自然湿地岸线维护、植被恢复、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湿地有害生物防治等手段,重点开展皇华岛国家湿地公园、忠县湿地自然保护区、白石水库、黄钦水库等湿地保护与修复。

重点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加快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对现状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的湖库水体开展生态环境安全评估,强化湖库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加强长江苏家站、黄金河卫星桥站、汝溪河高洞梁站3个国控断面上下游、左右岸水环境治理,加强白石水库等重要饮用水源地保护。

三峡库区消落区综合治理工程。将消落区划分为保留保护区、生态修复区、工程治理区三个区域,进行分类保护和管理。全面完成消落区重点岸段的岸线环境综合整治,基本解决涉及消落区城镇安全、地质安全和环境安全等突出问题。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开展全县生物多样性调查,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严格实行检疫调运管理;全面开展产地检疫和调动检疫;组织专家对新入侵的外来有害生物进行风险性和危险性评估;采取严密措施对已入侵的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进行除治。

第四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实现村容美

科学推进乡村规划建设,扎实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容村貌,绘就乡村宜居宜业美好画卷。

第一节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

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重塑新型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完善小城镇规划,有序推进场镇改造提升,加强重点道路沿线综合整治,把场镇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载体、城乡融合的纽带。优化完善全域全要素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科学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强化农村地区“一张图”管理。综合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因素,适应村庄发展演变规律,加强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利用,加快推进乡村文化遗产遗址保护与展示。完善农房建设标准和规范,加强质量监管。尊重农民意愿,严格规范村庄撤并。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快农村交通设施建设

加大四好农村路建设力度,重点建设一批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构建从城市到农村、从市场到田头畅通快捷的交通网络体系。强化农村公路的运维养护,确保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持续推进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全面提升农村公路安全水平。完善农村客运管理体制,提升农村客运服务水平,形成城乡统筹、高效衔接、安全便捷、保障有力的农村客运体系。2025年,村公路通畅率达到100

二、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积极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强化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水量及水质保障。推进重点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一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推广使用管道输水灌溉、精准灌溉、微灌等节水技术。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运行管护,确保工程设施长期发挥效益。加强中小河流域治理,加强防洪护岸、河道疏浚等工程建设,提升农村防洪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健全管护运营机制,让所有农民群众都喝上放心水。到2025年,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2,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

三、加快构建农村现代能源体系

优化农村能源供给结构,加快构建清洁高效、多元互补、城乡协调、统筹发展的现代农村能源体系。拓宽农村能源供应渠道,着力扩大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规模,重点支持太阳能、小型风能开发利用。分类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改善优化电网结构,实现农村供电可靠率达99.828%。完善乡镇气源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城镇天然气管网向农村延伸

  加快建设数字乡村

实施“信息乡村”建设工程,着力解决城乡数字鸿沟问题加快农村光纤宽带、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提升4G网络覆盖水平,探索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扎实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建设完善“三农”大数据平台,加快推动涉农信息系统整合和涉农数据资源共享。构建全县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一张图”,建设统一的数据汇聚治理和分析决策平台。加强农业农村部门政务数据资源与涉农数据、社会数据、互联网数据等大数据关联分析和融合应用,开发服务乡村振兴的大数据产品。积极推进益农信息社建设,落地公益、便民、电商、培训4类服务,推动实现信息进村入户及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全覆盖,形成以行政村为结点的全县“三农”服务一张网建设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征和社区功能的农业特色移动互联网村互联网小镇推进手机新农具应用,把农民手机培训纳入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内容,带动基层群众触网

  推进人居环境整治

、分类推进农村卫生厕所改造

结合农村危房改造、旧房整治提升、生活污水治理等统筹推进农村户厕改造,因地制宜推广应用改厕技术和模式,引导农户新建和改造农村卫生厕所。以学校、卫生站(室)、便民服务中心、商业网点、交易市场、交通集散点和旅游线路沿线等人口较集中的公共区域为重点,加强农村公厕的新建和改建加强农村户厕改造与生活污水治理、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有效衔接,推进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鼓励引导经无害化处理的人畜粪便作为有机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到2025年,农村常住人口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0%

、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加强一般集镇、新农村等村庄村民聚居区、聚居点污水处理站建设、乡镇管网建设和运营维护。因地制宜地推进饮用水源保护地等特殊区域的农村散户生活污水治理。加强生活污水源头减量和尾水回收利用,鼓励有条件的区域开展农村生活用水计量计费,引导农民形成良好的节约用水习惯。加强对难以纳入污水集中处理的乡村客栈民宿、农家乐污水排放进行统一管控。农村生活污水乱排、偷排现象明显减少。

、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持续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模式,建立五有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坚持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集中处理,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行简便易行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方式,建立健全符合各村实际、方式多样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置体系。到2025年,全县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行政村占比达到100%、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100

四、大力提升村容村貌

着力提升农村环境质量,加快建设小组团、微田园、生态化、有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加强乡村资源、自然景观和传统风貌等原生形态保护,突出乡村味道,留住乡村原生性、原生态。大力开展沿高速、公路两旁、沿旅游景区周边、沿江两岸、沿城郊环线及乡村振兴重点镇村、第三档村、城乡结合部等区域环境整治实施乡村净化工程,深入开展“五清理一活动”专项行动,整治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净化公共环境。实施村庄绿化工程,重点推进村内道路、坑塘河道、闲置空地和公共场所四旁绿化,扩大村庄绿地面积,实现应绿尽绿实施乡村美化工程,加强公共空间管控,消除私搭乱建、乱堆乱放。实施乡村亮化工程,完善村内群众活动频繁、人口密集场所的公共照明设施,提高农村公共照明建设管理水平。实施村庄文化工程,弘扬优秀建筑文化、农耕文化、风俗文化等,传承乡愁记忆,延续历史文脉。加强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以“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力争到2025,创建市级绿色示范村庄70、市级美丽庭院4600户,打造农村人居环境示范点10

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长效机制

坚持农民主体、市场运作、政府引导,探索建立专业化、市场化建管运营机制。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宣传教育,开展“清洁户”评选,引导村民养成良好习惯。全面建立村庄保洁制度,建立健全人居环境建设和管护长效机制,探索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第三方治理。

专栏10 乡村建设重点工程

农村交通设施。全面推进村组公路通达通畅工程,新改建“四好农村路”500公里。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综合治理重点场镇段防洪护岸4.39公里,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83处。

数字乡村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光纤、4G等高速宽带网络由行政村向自然村延伸覆盖,分类分阶段推进城乡关键节点的5G网络覆盖。到2025年,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新打造“互联网小镇”5个、“移动互联网村”20个。

农村卫生厕所改造工程。新(改扩)建农村公厕,农村常住人口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0%。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乡村延伸覆盖,因地制宜建设分散型、生态型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通过人工湿地、农村改厕、户用沼气、化粪池以及储粪还田等多种形式治理分散污水。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程。实施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整治,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新建或改造垃圾收集点1000处,购置分类垃圾桶1.8万个。

村容村貌提升工程。动态消除农村贫困户危房,新增乡村公共场所绿化5000亩,安装路灯或庭院灯1万户盏。

第五章  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实现乡风美

坚持和加强党对乡村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

第一节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扎实推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认真落实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十条措施,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加强党组织对农村各种组织统一领导。加强基层党员队伍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员教育活动,健全落实农村党员定期培训制度,完善党员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和村干部待遇正常增长机制,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综合素质。推进基层党组织制度和作风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严格党内政治生活,积极推进村务公开“阳光工程”,严格执行村(社区)重大事项决策“八步”工作法,加强村干部履职情况监督检查,增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整体素质和公信力。

第二节  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

一、增强村民自治组织能力

深入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完善村民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严格依法实行民主选举,选出群众拥护的讲政治、守规矩、重品行、有本事、敢担当的村委会班子。健全民主决策程序,构建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制定通俗易懂、操作性强的村规民约。完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自治事项清单、依法协助政府工作事项清单、涉证事项清单及负面清单,形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体系。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规范职责权限、监督方式、管理考核,积极推进村务公开信息化,提高村务监督工作的水平和实效。大力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做法,提高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积极性。

二、推进法治乡村建设

持续深化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强化农业执法工作,持续加大对农业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和震慑力。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依法严惩农村黑恶势力,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建设平安乡村。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完善村(居)公共法律实体平台规范化建设,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深入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组织法律进乡村活动。畅通信访渠道,及时受理、办理农民群众信访问题。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提升农村市场监管等方面法治化水平。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网格化共治平台建设,整合“雪亮工程”资源,构建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农村疫情防控。依法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活动、邪教活动打击力度。

三、提升乡村德治水平

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坚持以规立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道德教化作用,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引导农民群众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用好文化,开展弘扬乡贤文化、推动乡村善治家风润万家孝善立德等活动,挖掘和树立道德榜样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用好忠县道德风尚基金,完善志愿服务激励保障制度,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开展移风易俗十抵制十提倡工作,以良好乡风民风促进文明新风。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一、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体系,创新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公序良俗。发挥好农村五老等队伍作用,大力培育新乡贤文化。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统筹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等创评以及好婆媳、好儿女、好夫妻、好妯娌、好邻居等选树活动,深入开展五村五户评比活动。推选宣传农村道德典型。建立婚丧晏席等事宜报备制度,开展文明生活进乡村活动,引导群众尊良俗、去低俗。

二、推动优秀乡土文化保护传承

加强乡村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实施农耕文化延续保护工程,全面梳理全县文物古迹、传统村落、传统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建立忠县乡村文化遗产资源名录,划定乡村建设历史文化保护线。加强乡村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延续农耕文明,保留乡土味道,保护老屋、古树、家族祠堂等,鼓励社会资本有序参与乡村文物建筑保护利用。传承发展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培育一批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一步充实完善全县非遗名录。定期举办乡村民俗节庆和乡村赛事活动,弘扬优秀乡土文化。

三、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县、乡镇、村三级公共文化阵地有效覆盖。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实现线上订制、线下配送,增加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持续开展文艺演出、惠民电影在内的流动文化进村服务活动,把更多优秀的电影、广播电视、文艺演出送到农民中间。推动乡村文化供给优化升级,鼓励农村地区自办“村晚”等文化活动,大力培育一村一品文化活动品牌。加强农村演出市场管理,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展示新时代农村农民的精神面貌。加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开展文化结对帮扶,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加大农村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力度,用好乡村零散边角地,在居民聚集点就近建设便民健身设施,推动乡村健身设施全覆盖。

专栏11 乡村文明新风培育工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在农村社区深化建好梦想课堂阵地,每年在全县开展梦想课堂活动、“家风润万家”活动。

文明村镇创建工程。深化“美丽乡村•善美巴渝”主题活动,深入推进“纯美农民、洁美农家、和美农村、富美农业”四大行动,加大文明村镇创建力度,全县县级以上文明村和乡镇占比达到50%以上。

优秀乡土文化保护利用工程。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强化乡村文物保护,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完成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项目,建成一批乡情陈列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

  提升镇村为农服务能力

加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大乡镇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推动各级投放的公共服务资源以乡镇、村党组织为主渠道落实,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促进政务服务应用向乡镇、村居下沉,推广“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等改革模式,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提高群众办事便捷度和满意度。整合乡镇和县级部门派驻乡镇机构承担的职能相近、职责交叉工作事项,建立集综合治理、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公共服务等于一体的统一平台。构建县乡联动、功能集成、反应灵敏、扁平高效的综合指挥体系,增强乡镇统筹协调能力,更好发挥乡镇服务、带动乡村作用。大力推进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社区向农村延伸,为农民提供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提高村级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

第六章  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实现生活美

坚持先行先试、深入谋划、大胆探索,完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措施,拓宽人民收入渠道,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村消费提升,实现生活美

第一节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定期检查、动态管理。建立健全易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分级分层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实行动态清零。健全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

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持续开展农村义务教育控辍保学专项行动,建立健全巩固控辍保学长效机制。完善医疗救助政策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保障农村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提升工程,不断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完善后续扶持政策体系,加大安置区后续产业培育力度,加强搬迁群众就业帮扶工作,全力保障搬迁群众合法权益。落实降低搬迁群众生活成本政策。完善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和规范安置社区管理服务,建立关爱机制,促进社会融入。

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全面掌握扶贫项目形成的资产底数,做好扶贫资产清查、确权、登记工作,形成扶贫项目资产台账。落实公益性资产管护主体、责任人和管护责任。明晰经营性资产产权关系,防止资产流失和被侵占,用好资产收益。对确权到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的扶贫资产,依法维护其财产权利,由其自主管理和运营。

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

持续加强扶贫产业帮扶。持续加大对相对贫困地区产业扶持力度,强化消费扶贫工作,积极培育具有乡镇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创建农产品地理标志。按照三产融合、农文旅结合、农科教综合的思路,推进农业互联网”“农业文旅等产业扶贫新模式新业态。加强农超、农商对接,组织相对贫困地区新型经营主体参加各类产销对接活动,推进农特产品进入交易市场,促进农产品顺畅销售。大力实施光伏扶贫富民工程,在全县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光伏户用电站、村居集体电站、公共设施电站等。到2025年,有条件发展产业的贫困户都加入专业合作社,每户至少有2个稳定增收项目。

加强相对贫困人口就业保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在政策、资金、技术、保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提升乡村产业整体经济实力提供更多优质就业岗位;积极探索“就业帮扶车间发展模式,结合当地实际进行点对点帮扶,实现相对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地就业。针对没有劳动能力的相对贫困人口和有劳动能力但需要外出务工的相对贫困人口,采取入股、托管等利益联结模式;针对有劳动能力的在村相对贫困人口采取合作、订单、劳务、购买公益岗位等融合模式,引导有劳动能力的相对贫困人口参与项目生产、管理、市场经营等活动,提升经验、提高技能、增长见识、增强信心。

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

对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完善基层主动发现机制,加强部门平台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做到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帮扶。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机制,制定严格、规范、透明的退出标准、程序、核查办法。分层分类实施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针对性地帮助发展产业或参与就业;对没有劳动能力的,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基本生活暂时出现困难的进行临时救助,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低保标准制定和动态调整机制,落实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综合梯次减负功能,合理控制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自付费用比例。推进大病保险继续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和返贫致贫人口倾斜。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完善养老保障和儿童关爱服务。

四、分层分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分层分类推进乡村振兴。根据全市统一部署,按照“先行示范类”“重点帮扶类”“积极推进类”将乡镇进行细化分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先行示范类”以新立镇、拔山镇、马灌镇、双桂镇、黄金镇、复兴镇等产业基础较好、区位优势明显的乡镇为主,高起点、高标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积极打造“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等发展平台。“重点帮扶类”以磨子土家族乡、善广乡、涂井乡、金声乡等发展基础较弱、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乡镇为主,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以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返贫及新增贫困。其余乡镇为“积极推进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加强乡村振兴示范引领。按照“抓重点、求突破、见效果、树样板、出经验”和“学有经验、看有亮点、晒有形象”要求,高标准打造5个乡村振兴示范镇(街道)3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社区)。按照一高、两低、三薄弱标准,确定“1+3+11”发展基础薄弱乡镇、村,开展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切实做好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用足用好帮扶政策,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专栏12 分层分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任务表

序号

类型

乡镇、村名称

备注

乡镇分类

1

先行示范类

新立镇、拔山镇、马灌镇、双桂镇、黄金镇、复兴镇

6个

2

重点帮扶类

磨子土家族乡、善广乡、涂井乡、金声乡

4个

3

积极推进类

忠州街道、白公街道、新生街道、乌杨街道、任家镇、洋渡镇、石子乡、东溪镇、石宝镇、汝溪镇、野鹤镇、官坝镇、石黄镇、兴峰乡、金鸡镇、花桥镇、永丰镇、三汇镇、白石镇

19个

重点帮扶

1

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村

“1+3+11”作为重点帮扶镇村,“1”即磨子乡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3”即善广乡、涂井乡、金声乡等3个县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11”及忠州街道独珠村、乌杨街道青岭社区、双桂镇赶场村、马灌镇果园村、永丰镇东方村、金鸡镇傅坝村、石宝镇新政村、兴峰乡三元村、黄金镇桃花村、任家镇老鹳村、磨子土家族乡竹山村等11个县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社区)。

15个

第二节  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一、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

大力发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吸纳农民就近就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乡村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鼓励创办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微企,集中资源打造一批微企村,增强乡村创造就业岗位能力,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实施乡村就业促进行动,振兴一批传统工艺,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推进乡村经济多元化,推动农民就业多业化。采取市场化手段和方式,不断丰富农村就业岗位,让农民在不转变资源资产权属的前提下,在家门口就能够灵活就业、充分就业。大力开辟公益性岗位,安排农民就近就业。大力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区落户就业,积极优化就业环境、扩大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素质。

二、拓宽农民家庭经营性增收渠道

完善财税、信贷、保险、用地等政策,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销对接和在城市社区设立直销点。建立农产品优质优价正向激励机制,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共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让农民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完善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企业,通过利润返还、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培育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帮助小农户节本增收。

三、激活农民财产增收潜能

积极发展互助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新型集体经济,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创新农村集体资产运营新机制,试点开展市场化、职业化等运营模式,通过委托管理、组建平台公司、股份制、租赁等形式参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农民收益。支持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鼓励以镇(街道)为单位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团异地发展,在城镇规划区、各类开发区等优势地段开发或综合改造能够稳定增加集体收入的经营性项目和新经济业态。探索建立明晰财政资金投入形成的经营性资产产权,将其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政策。支持将成熟的农村公共服务配套项目纳入政府定点采购范围,着力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渠道。

四、强化农民转移性收入保障机制

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完善对农民直接补贴政策,健全生产者补贴制度,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在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基础上,探索完善普惠性农民补贴长效机制。创新涉农财政性建设资金使用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项目。

第三节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一、推动农村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创新幼教集团化办学,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优化义务教育资源布局,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多渠道增加农村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推进教育信息化,构建教育大数据管理服务平台,打造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推进高中优质建设和发展,打造特色示范普通高中。加强特殊教育建设,让更多特殊孩子享受更好特殊教育。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推进中职、高职一体化发展,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按要求逐年提高农村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继续对建卡贫困家庭实施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毕业全程资助机制。深入实施教育三名工程,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统筹推进干部教师互派交流、课程教学互助共进、设施场地共建共享,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与城乡一体化。按要求深化乡村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落实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政策。2025年,全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占比达75%

二、提升农村医疗健康服务水平

优化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以美丽医院建设为抓手,推进县人民医院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创建,加快农村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建设,实施乡镇卫生院提档升级,加强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建设,构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深入实施医共体改革,深化分级诊疗制度,大力开展远程诊疗和咨询服务,缩小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差距,推动实现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深入实施医疗卫生三名”人才工程,加强高端人才体系建设和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公共卫生防疫和重大传染病防控投入,加快推进县乡村三级突发公共卫生监测体系建设,健全医疗救助、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健全智慧医疗体系,提升卫生健康信息化水平。实施健康知识普及、合理膳食、全民健身等促进行动,深入践行健康中国重庆行动忠县实践

三、加快推动社会保障城乡统筹

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做好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调整工作。继续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进一步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功能,及时将符合救助条件的农村低收入人口纳入救助范围。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城乡低保标准并轨。强化特殊救助帮扶,加强农村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服务。鼓励农村居民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健全完善进城落户人员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残疾人关爱服务。

四、提升农村养老托育服务水平

构建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农村互助型养老服务,创新多元化照料服务模式。积极推进公办敬老院标准化建设,实施乡镇(街道)敬老院提档升级工程,推进乡镇(街道)敬老院开展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促进医养结合发展,提高对失能、半失能、低收入、高龄等老人的医养服务能力。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多重方式建设日间照料中心、村级养老互助点等互助养老服务设施,探索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养老服务发展模式。鼓励专业社会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志愿服务者加强对农村留守、困难、鳏寡、独居、失独老年人的关爱保护和心理疏导、咨询等服务。加快推进老年大学建设。强化养老护理员培训,提升养老服务组织从业人员专业性。推进农村养老服务领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服务机构和岗位平台建设,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质量。加快发展托幼服务事业,完善政府引导、家庭为主、多方参与的托育服务体系。

、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大力发展精细化智慧气象服务,建立气象智能观测、智能预报、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系统和村级预警工作平台完善农业天气通APP、农业气象服务网站等直通式服务体系,实现基于农田、作物的气象为农服务个性化定制和智慧化服务。加强农村森林防火、山洪地质灾害等预测预警能力建设,健全完善气象、地震、国土、供电、供水、交通和通信等部门的灾害风险预测预警、抗灾救灾管理等信息共享系统,提高应对灾害的综合能力。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应急力量、日常巡护等公益岗位队伍建设,优先从就近就地贫困户中选聘。开展好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灾害防治知识和政策,增强监测预警、防灾避险等互救自救能力。

第四节  推动农村消费扩容提质

一、增强农村消费供给

推动品牌商品、品质消费进农村,完善农村电商网络服务体系,开展家电下乡、汽摩下乡、笔电下乡、建材下乡、手机下乡,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村销售。鼓励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在农村开设零售网点,发展连锁化经营。引导城区传统市场、商场、超市、百货店、品牌店等加快线上线下融合,通过镇村电商站点向农村提供网上商品批发和配送服务。推动农产品上网销售,广泛开展农商互联、农网对接,围绕农产品、轻工业品、手工艺品、乡村旅游、非遗产品、休闲农业、民俗文化、特色美食等,按照网络消费需求进行品牌化、标准化、电商化、产业化改造,促进资源变产品,产品变网货。积极开展生鲜农产品基地社区直供业务,促进农产品通过电商进市场、进超市、进食堂、进餐馆、进学校。利用农村特色自然资源,借助科技、艺术、创意等手段,打造村庄夜间景观,促进夜间消费。积极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乡村健康养老等新产业,加快培育共享农业、体验农业、中央厨房、民宿经济、文化创意、商品贸易、乡村手工艺等新业态

、优化乡村消费环境

聚焦强制性标准、重要性能指标,对农村地区婴幼儿配方乳粉、药品、农资等产品质量开展监督抽查,开展重点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儿童和学生用品守护行动。加强农村市场治理,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和虚假广告宣传,将行政处罚决定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等信用平台进行公示,对严重违法违规企业依法进行联合惩戒。加强12315热线电话和平台宣传,畅通农村投诉举报渠道。建立健全农村消费维权机制,支持主流媒体开展宣传报道,发布消费警示提示,普及消费知识,引导农民理性、安全消费。

第七章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优化农村外部发展环境,推动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成功打造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第一节  促进城乡资本自由流动

一、持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建立“三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继续把“三农”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优化资金支出结构,加大政府投资对农业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农村人居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在防范政府债务风险的前提下,继续安排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用于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和乡村建设行动。进一步健全完善财政担保补助、保费补助、涉农税收优惠等各项惠农政策。

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引导县域金融机构将吸收的存款主要投放当地。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推进普惠金融服务到村,开展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完善“三农”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扩大农村资产抵押担保融资范围,开展农业设施和地上附着物抵押融资试点。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的中长期信贷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开展债券融资,支持发行乡村振兴债券及碳中和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等绿色债券。强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支农主力军作用,保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县域法人地位和数量稳定。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

三、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下乡

优化基层营商环境,以百企结百村为抓手,引导工商资本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资金、产业、技术等支持。完善融资贷款和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发展智慧农业、循环农业、休闲旅游等适合产业化经营的农业领域。引导社会力量进入乡村生活性服务业。探索搭建城市城中村改造合作平台,探索在政府引导下工商资本与村集体合作共赢模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深化放管服改革,放宽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领域投资条件,完善PPP项目价格和收费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健全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

第二节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加强培育三乡人才

加强培育在乡人才统筹用好农广校、涉农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等教育培训资源,引导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田间学校和创业孵化基地等发挥自身优势参与教育培训工作。建立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评选认证、管理服务、扶持激励等制度体系,培养一批有生产经验的老农、想干事创业的新农、能发展创新的智农和有专业技能的知农,培育高素质农民,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加强继续教育,组织实施以乡村手工业、建筑业、民间工艺为重点的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开展土专家等培训,选拔农村青年参加电大学历免费培训,对接巴渝工匠计划,不断提升本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树立本土人才榜样,营造重视人才、发掘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氛围。强化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增加基层公务员、三支一扶等岗位设置扩宽基层干部进入渠道,实施基层一线岗位轮值锻炼,深化干部激励竞争机制,全面提升素质能力,推进基层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加强回引返乡人才建立健全返乡创业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创业人员,加大融资担保、贷款贴息,让更多金融资本投向农村、向有条件到农村创业人员倾斜,落实税费减免,对土地租用、场地安排给予财政创业补贴。建立农村资源资产、人力资源、社会化服务、金融保险、信息和技术咨询等供需信息发布与交易平台,为返乡下乡人员提供各类公共服务和专业服务,加强返乡创新创业引导,有效吸纳返乡人员的项目创业、知识创业、技术创业和技能创业,以创业带动和引领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推进在乡土人才拉网式摸排统计,建立各村乡土人才信息库及微信群,保持长效联络机制,用亲情召唤优秀乡土人才返乡创业。深入实施三师一家选派行动计划,成立忠县设计下乡工作室。

加强引导入乡人才大力实施乡村人才虹吸工程、归雁人才计划,加大乡村教师支持力度,加大乡村人才招才引才力度,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教师轮岗交流、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咨询等方式,服务振兴乡村。认真落实国家允许符合要求的公职人员回乡任职管理办法,按照相关规定探索通过岗编适度分离、在岗学历教育、创新职称评定等多种方式,畅通公职人才下乡渠道,支持农村干事创业。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的优势和力量,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积极作用,支持引导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发展,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

专栏13 农村人才引育行动

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以从事农业生产、迫切需要能力提升的人员为优先培育对象,深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现代青年农(林)场主培养计划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计划,加快建立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每年计划培育高素质农民不少于800人,力争2025年高素质农民达到10150人。

乡土人才培育计划。推进乡村建筑工匠、非物质文化技艺传承人等专业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学习,到2022年,累计分别培训180人、200人。

基层干部培养计划。根据村级干部职数规定,按照与现任村干部1:1的比例。建立完备的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和村级后备干部档案。

二、激活农村创新创业活力

搭建创业平台。加强创新创业平台、人才集聚平台、人力资源流通平台建设,为返乡创业提供保障。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发展、市场运作,加快推进返乡创业园区(孵化园)、星创天地、(现代青年农场主)创业孵化基地、返乡创业示范村(社区)等平台建设,为返乡创业企业提供运营载体平台。加快打造人才集聚平台,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和田秀才”“乡创客创新创业,为返乡创业提供人才支撑平台。加快建设人力资源流通平台,设置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服务窗口”“返乡农民工创业服务中心”“返乡农民工创业绿色通道建立返乡就业创业农民工数据信息库,与重点用工主体建立用工沟通联络机制,搭建县级劳务供需对接平台。

强化创业指导培育和壮大专业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探索组建创业指导师志愿团,推动形成专业化、社会化、网络化的市场中介服务体系。依托农广校,开展创新创业培训。推进实施农村经纪人免费培训工程,大力培育具有农副产品流通、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信息传播、农村人力资源转移、农村土地流转等功能的农村经纪人,促进高质量创业。落实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培训五年行动计划和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计划、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开展农村妇女创业创新培训,不断提升创新创业农民的综合素质、创业能力和技能水平。

优化创业环境加强交通、水利、电力等农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均等化,不断提升产业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夯实创业环境。加强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渠道下沉,带动返乡人员网络创业。深化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动简政放权,减少审批事项、缩短办理时间,降低企业税负、提高服务水平,为企业办好事,让企业好办事。优化政务服务,构建智慧化、标准化政务服务体系,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路。大力弘扬创新创业精神,广泛开展创业大赛、创业大讲堂等活动,鼓励引导青年及企业弘扬创业精神、培养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提高创业成功率。

三、完善农村人才培养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措并举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依托西南大学、忠县职业教育中心等教育教学资源,大力开展农科生培养,构建适应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农业科研单位、农技推广机构组建职教联盟,联合培养乡村振兴人才。运用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创新在线培训、手机客户端管理考核等新型人才培养和服务方式。

完善人才评价体系落实农村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聘政策,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工资晋级等向农村地区倾斜。鼓励高素质农民参加职称评定,制定高素质农民分级分类认证标准。完善乡村人才评价机制,大力支持农民合作社及其骨干成员参加职称评审和技能等级认定,做大农村劳务经济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服务乡村振兴。

建立人才激励机制落实好鼓励城市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合作培养与交流机制,按规定保障创新创业人员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方面的权益。通过设置特设岗位引进人才、动态调整事业单位岗位等方式,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支持乡镇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业。健全农业科技领域科研人员以知识产权明晰为基础、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建立创业风险防范机制,鼓励开发相关保险产品,按规定将返乡下乡创业人员纳入就业援助、社会保险和救助体系,使返乡下乡创业有后盾、能致富。

第三节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全面取消城镇落户限制,鼓励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有序推进人口向县城集聚。实行居住登记制度,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取消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门槛。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技能和文化培训,完善政府购买就业培训服务制度,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素质和融入城镇的能力。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权益。落实“人地钱挂钩”政策,加大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与吸纳落户数量挂钩力度。统筹深化户籍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改革,尽快实现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配置,推动农业转移人口稳业安居,增强对城市生活的认同感、归属感。

第四节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一、优化城乡土地资源配置

规范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完善审批实施程序、结余指标调剂及收益分配机制。强化乡村用地供给,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安排不少于10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发展乡村产业。优化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保障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用地。以乡镇或村为单位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腾挪空间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创新乡村振兴用地方式,积极探索分散布局用地管理模式。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应用,做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衔接。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在依法保护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并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强化规模经营管理服务,允许土地经营权担保融资、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探索建立土地(林地)承包权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制度。

探索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制度改革试点,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完善制度设计,逐步形成宅基地退出、使用、审批、管理等方案制度体系。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依法依规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发展符合乡村特色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民俗展览、创意办公、康养服务、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鼓励村民小组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和农民自愿前提下,对分散、零星储用地进行统一整合,并按照村庄规划布局进行统一包装。因地制宜采取整理、复垦、复绿等措施,对农村闲置宅基地进行综合整治,为农村建设、乡村产业和城乡融合发展等提供土地要素保障。严禁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所。

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完善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管理办法、交易规则、收益分配机制及服务监管,允许就地入市、异地调整入市和集中整治入市,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通过出让、入股、租赁等形式入市。允许村集体在农民自愿前提下,依法把有偿收回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完善农村土地征收制度,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实行村域内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完善地票”“林票使用及交易机制,农村建设用地和宅基地复垦腾出的指标优先用于农村。

三、扩面深化农村“三变”改革

总结推广农村“三变”改革试点经验,持续扩面深化,鼓励具备条件的乡镇全域推进,力争到2025年农村“三变”改革试点覆盖50%以上行政村。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和股权管理,探索集体经济组织人力资源培育和开发利用机制,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治理结构。支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三变”改革,搭建农村“三变”改革平台。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特色种养、物业经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促进农村资源资产增值。探索“三变特色产业”“三变集体经济”“三变乡村旅游”等实现形式,丰富和拓展农村“三变”改革方法路径。规范收益分配,探索建立固定分红、保底分红、效益分红、实物分红等分配方式,加强分红监督管理。

四、推动三社合发展

探索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社“三社”融合发展新机制,推动“三社”在组织形态、生产经营、利益联结等方面融合发展,提升“三社”为农服务能力。坚持服务三农定位,积极争取重庆农商行金融服务政策,破解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的瓶颈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提升供销社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和农产品流通服务能力实施“三社”融合主体壮大培育工程,加强基层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

第八章  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第一节  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及《重庆市贯彻实施〈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办法》,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加强党对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转化为重农强农的行动优势。压实领导责任,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推动各级党委扛起政治责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加强党委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建设,完善运转机制,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为基层干事创业创造更好条件。深入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农村纪检监察工作,把落实“三农”政策情况作为党委巡视巡察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农村权力运行监督制度。

第二节  强化项目支撑

加强全县“十四五”时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重大项目储备,建立滚动项目库,按年度制定重大项目实施计划,以项目为抓手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重大工程、重点任务、重要目标如期实现。坚持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跟着项目走,严格落实农业农村项目用地政策,创新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方式、工程项目投融资方式和建设管理模式,撬动和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参与工程建设与管护。加强项目建设监督管理,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程序,提高项目资金使用的精准性、指向性和实效性。

第三节  动员社会参与

广泛依靠农民、教育引导农民、组织带动农民,激发农民群众内生动力,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投身乡村振兴,搭建社会参与平台,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格局。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积极作用,凝聚乡村振兴强大合力。建设乡村振兴智库,健全专家咨询制度。宣传一批为全市乡村振兴做出重大贡献的农民、科技工作者、企业家、基层干部等,强化舆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第四节  强化法治保障

坚持依法治农、依法兴农,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推进农业农村工作制度化法治化。深化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农业综合执法信息化平台建设,建强基层执法队伍,实行农业农村领域执法事项清单制度,构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体系。严格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加大执法人员培训力度,加强对乡镇执法的指导监督,增强乡镇执法能力。强化农业农村普法宣传,抓好农村“八五”普法,推动法律法规进农村,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加强规划管理

加强规划与重庆市农业农村规划、忠县乡村振兴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十四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基础性、全局性规划的衔接。抓好规划实施评估考核,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机制,适时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对各项目标、任务、项目的实施情况和实现情况进行评估和适时调整。创新监测方式,加强农业农村统计工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大数据库,全面真实反映规划实施情况,为科学评估及决策提供支撑。

第六节加强规划环评

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致富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对乡村生态振兴提出系列重大举措,大幅降低农业农村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推动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积极组织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推进规划环评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衔接,结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优布局、调结构、转方式。强化建设项目环评指导,做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联动,切实发挥环境影响评价源头防控作用。

忠县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库

忠县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库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地点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项目
性质

建设年限

“十四五”投资
(亿元)

备注

总计(105个)

170.24


高质高效产业兴(61个)




100.79


(一)

“324”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16个)




19.58


1

忠县稻田综合种养项目

忠县

按照稻虾共生、稻蟹共生、稻鱼共生、稻鳅共生等模式及要求,对稻田基础设施进行改造,购置设施设备。完善稻田综合种养10000亩,打造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1000亩。

新建

2021-2025

0.20


2

忠县生态渔业目

忠县

发展绿色生态渔业养殖面积6万亩,创建生态绿色品牌5个。

新建

2021-2025

0.80


3

50万头生猪产业一体化项目

忠县

完善3个祖代(父母代)种猪场建设,350个养殖单元家庭农场,年产20万吨饲料厂1个,屠宰暨食品加工厂1个(50万头),实现产加销一体化建设。

续建

2018-2025

9.88


4

忠县笋竹提档升级建设项目

忠县

笋竹产业基地提档升级,提升山地机械化水平,改造高标准笋竹基地3万亩。

新建

2021-2025

0.60


5

忠县优质粮油产业项目

忠县

全县水稻播种面积稳定在42.2万亩以上,力争优质水稻占比提高10个百分点;油料播种面积稳定在25.4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3.93万吨以上。大力开展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稳步提高优质粮油生产水平,创建标准化优质粮油基地30万亩。

新建

2021-2025

1.50


6

忠县生态蔬菜产业项目

忠县

进一步调减露地蔬菜生产,扩大设施蔬菜规模,做大做强特色蔬菜,新建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2万亩,发展榨菜种植3万亩及建设0.5万吨榨菜初加工厂(榨菜原料池、淹制池)。

新建

2021-2025

0.30


7

“一村一品”现代山地特色效益农业建设项目

忠县

围绕柑橘、笋竹为优势,草食牲畜、蜜蜂、茶叶、优质水果、调味品、中药材等为特色的山地高效产业,建成3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50个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150个县级“一村一品”示范村。

新建

2021-2025

1.00


8

忠县柑橘老果园基础设施提升项目

忠县

完成老果园改造5万亩。

新建

2021-2025

1.50


9

忠县肉兔养殖项目

忠县

建设10个年出栏2万只以上规模的肉兔养殖场、100个适度规模示范养殖户。

新建

2022-2025

0.50


10

忠县肉羊养殖项目

忠县

建设10个年出栏400只规模以上的肉羊规模养殖场,示范户100个。

新建

2022-2025

0.50


11

忠县山羊种羊场建设项目

忠县

建设优良地方品种山羊种羊场1个,存栏基础种母羊500只,种公羊20只,实现常年供种1000只以上。配套建设圈舍1000平方米、设施设备。

新建

2021-2025

0.10


12

忠县肉牛养殖项目

忠县

建设30个年出栏200只规模以上的肉牛规模养殖场。

新建

2022-2025

0.90


13

50万只蛋鸡标准化养殖项目

永丰镇

建设50万只蛋鸡标准化养殖基地,提升全县优质鸡蛋供给能力。

新建

2022-2023

0.20


14

忠县茶叶种植项目

忠县

新建和改扩建黄金芽茶标准化种植基地5000亩,新建和改扩建白茶、绿茶基地2万亩。

新建、改扩建

2021-2025

0.60


15

忠县调味品种植项目

忠县

扶持调味品产业基地建设,发展主要调味品原料作物6万亩。

新建、改扩建

2021-2025

0.60


16

忠县中药材种植项目

忠县

改扩建中药材种植基地2万亩。

新建、改扩建

2021-2025

0.40


(二)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33个)




69.40


17

忠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项目

忠县

持续示范园推进标准化生产基地、柑橘加工、精品景点和基础设施保障等工程,建成全国一流的柑橘加工基地;力争打造国际知名的忠县柑橘区域公共品牌;产城融合进一步提高,建成国家级柑橘特色小镇,农旅融合深度发展;完成建设总目标,示范亮点突出。

新建

2021-2025

20.00


18

重庆(忠县)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建设项目

忠县

依托中国(重庆)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规划“双核八区”建设,加快忠县农副产品加工园区规划建设,大力发展果蔬加工(柑橘)等主导加工产业。

新建

2021-2025

10.00


19

重庆三峡柑橘产业集群建设项目

忠县

推进标准化果园改造、柑橘商品化处理和精深加工、大数据交易平台、主体培育和品牌培育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我县柑橘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柑橘一二三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新建、改扩建

2021-2023

0.71


20

柑橘初加工及商品化处理项目

忠县

建年处理1万吨的柑橘生产线三条等。 建设4条鲜果处理线(年加工能力5万吨/条),1条包装生产线。

新建

2022-2023

1.25


21

忠县笋竹加工项目

忠县

新建初加工厂房2个,以及笋竹精深加工2条生产线,系列产品开发。

新建、改扩建

2021-2025

1.50


22

忠县茶叶加工项目

忠县

产地初加工基地3个,厂房、辅助生产用房、设施设备等

新建、改扩建

2021-2025

0.30


23

忠县花椒加工设项目

忠县

完善产地初加工设施设备、冷冻冷藏、物流包装。

新建、改扩建

2021-2025

0.50


24

忠县中药材加工项目

忠县

建设产地初加工厂房5个。

新建、改扩建

2021-2025

0.50


25

忠县优质粮油加工项目

忠县

积极推进重庆龄童米业公司迁扩建、汤圆粉糯米加工、乌杨白酒及忠州豆腐乳技改扩能项目,完善忠县现代粮油产业链。

新建、改扩建

2021-2025

0.80


26

忠县综合屠宰场建设项目

新立镇等

建设综合屠宰场1个,完善配套设施设备及基础设施建设。

新建

2021-2026

0.50


27

忠县定点屠宰场技改扩能项目

忠县

改扩建生猪屠宰车间2000平方米,配置全机械化屠宰设备,新建牛、羊、禽、兔等4个屠宰车间5000平方米,新建冻库2个共800立方米,建立畜禽产品追溯系统,安装视频监控设备1批,配置专用冷藏运输车4辆。

新建

2021-2025

0.50


28

中国柑橘城柑橘交易市场建设项目

忠县

依托重庆三峡柑橘交易中心建设,建立“数据+电商+金融”的全产业链柑橘网,建设“忠橙”“忠州橙汁”仓储物流基础设施,推动柑橘产品进出口贸易。

新建

2021-2023

0.15


29

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

忠县

建成覆盖渝东北的农产品批发交易中心。

新建

2021-2025

2.00


30

粮油批发中心建设项目

忠县

建设集仓储、物流、批发等于一体的粮油交易市场。

新建

2021-2025

0.10


31

长江三峡盆景(盆栽)交易市场建设项目

忠县

建设线上线下盆景(盆栽)交易市场,采取“虚拟+实体”的经营模式,多措并举发展县内、市内市场,逐步拓宽走向国内、国际市场。

新建

2021-2025

0.20


32

渝东北进出口肉类及农产品冷链加工集配中心建设项目

忠县

在忠县新生街道拟选150亩土地。分期建设进口肉类分割加工中心、农产品智慧商品化处理中心、渝东北农副产品加工集配中心、渝东北产地冷链共配中心、生产科研配套设施。

新建

2021-2025

3.80


33

忠县果品冷链建设项目

忠县

建设冷藏库21000立方米,气调库500立方米,标准厂房12000平方米,管理用房1500平方米,周转坝10000平方米。

新建

2021-2023

0.50


34

忠县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设施物流建设项目

忠县

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需求,择优选择支持,建设区域性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物流设施,融通形成县、乡、村三级冷链物流体系。一是实施主体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冷藏库、气调库、预冷库、通风库、物流运输等设施类型和规模。二是建设规模在500吨以上的,应配备具有通信功能的信息自动采集监测传输设备。

新建

2021-2025

1.00


35

忠县休闲渔业示范建设工程

忠县

拓展传统渔业的生产功能,建设休闲渔业示范基地,促进渔业产业向观光、休闲、旅游、餐饮、渔文化传承等方向发展,建设休闲渔业示范基地10个。

新建

2021-2025

0.80


36

忠县乡村休闲旅游建设项目

忠县

围绕柑橘、竹笋产业,依托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金色杨柳景区、三峡橘海景区、白石镇巴曼竹韵等休闲农业基地,提档升级,完善内部接待设施、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条件;依托八斗台、猫耳山等优势特色,进一步完善区域内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农村旅游设施接待能力,建成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区。争取年接待能力在1000万次/年,营业年收入达10亿元以上。

新建

2021-2025

4.00


37

三峡库心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项目

忠州街道

依托既有柑橘、佛手、花椒、蔬菜等种植基础,以名优水果、中药材、有机蔬菜为重点,创新农业农村发展模式,以“农业+”模式,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产品加工等深度融合,推动农业由单一的农业种植向产业链前后端高附加值方向延伸,形成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库区乡村振兴新样板,打造重庆“互联网+农业+旅游+创客”的标杆,打造三峡库心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新建

2021-2025

10.00


38

“三峡库心”独珠半岛农耕渔猎文化博览园项目

忠县

依托独珠半岛较好的耕地条件,布犁地、拔秧苗、种水稻、踏水车、捉泥鳅、钓龙虾、喂山羊、打谷麦,体验农事、干农活、做农民的田园生活苦与乐。

新建

2021-2025

0.50


39

白公街道银山社区“千里樱园”乡村旅游

白公街道

新建樱花园工程:新建3米宽漫步道、500立方米蓄水池、加压泵房,埋设灌溉水管、配套闸阀井,新建观景平台、混凝土道路、停车场、休闲亭、休闲座椅;人居环境改造工程:120户外墙涂料粉刷,新建屋前花台,屋前地面硬化,安装太阳能路灯;银山社区公路沿线景观工程:新建公路花台,新建银山社区入口景观,新建全村标志标识牌。

新建

2021-2025

0.25


40

花田溪谷景区建设项目(二期)

黄金镇

规划建设精品果园、公园,配套游乐设施设备等。

续建

2022-2024

0.50


41

田园康养民宿建设项目

新立镇

智悠芯谷智能研究院在田园综合体范围内建设民宿集群,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新建

2021-2025

2.00


42

橘城公园建设项目

新立镇

新建管理房、生态休闲步道、公厕、休闲凉亭、健身器材、绿化等。

新建

2021-2026

0.80


43

金橘梦幻王国建设项目

新立镇

重庆华生园集团在田园综合体范围内打造金橘梦幻王国,完善配套基础设施。

新建

2021-2025

1.50


44

中草药产业博览园建设项目

新立镇

田园综合体范围内建设中草药产业博览园,完善配套设施设备。

新建

2021-2025

0.20


45

忠县柑橘交易(大数据)中心建设项目

忠县

柑橘交易中心,位于田园综合体的柑橘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项目规划总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柑橘交易中心主要建设内容:建成集土地、资本、投入品、果品、科技、专利、商标等要素为一体的现代化、高效率、人性化的大数据流通市场;建成与柑橘流通相配套,先进的柑橘及柑橘产品信息采集发布系统、电子结算方式和果品检验检测系统;依托交易信息为基础,建成全国柑橘大数据中心;依托产业物流链,建成全国柑橘运输物流网络;依托商品交易,完善农副产品交易的线上线下产销对接体系,打开农副产品的合作渠道与机制,实现“互联网”+农产品(柑橘)出城进村,全面构建支撑现代农业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信息化格局,助力乡村振兴。

新建

2021-2025

1.20


46

数字农业园区试点示范建设项目

忠县

建设数字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1套,渔业生产智能化示范基地5个,生猪、牛羊和家禽智能化养殖场20个,智慧粮油蔬菜示范点10个,智慧果园50个,购置安装智慧农业物联网硬件设备,利用无线或有线形式将数据传输至数字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实现生产智能排程、疾病(病虫害)有效监控及预警、各项指标动态分析等功能,带动现代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转变。

新建

2023-2025

1.50


47

电商产业园建设项目

忠县

建设集主体孵化、品牌培育、产品展示、仓储物流、数据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电子商务产业园,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

新建

2021-2022

1.50


48

忠县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忠县

围绕柑橘、笋竹等主导产业,结合忠县冷链仓储物流,建设数据管理及电商平台、信息发布中心等。

新建

2023-2025

0.24


49

“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县建设项目

忠县

1.培育壮大以 “柑橘网” 为龙头的柑橘产业化运营主体;2.围绕“柑橘网”等产业化运营主体建立健全忠橙供应链;3.建立健全“忠橙”网销运营服务体系全力推动产品上线;4.全面加强柑橘质量安全监管。

新建

2021-2023

0.10


(三)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

(10个)




11.40


50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忠县

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40万亩。

新建

2021-2025

6.45


51

忠县农田宜机化改造项目

忠县

整镇整村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3万亩。

新建

2022-2025

0.90


52

忠县2020年农业生产发展专项(千亿斤粮食)工程

忠县

建设高标准农田2万亩,建设内容为土地整形、耕作道、囤水田、蓄水池、整治山坪塘、泵房、安装灌溉管网、安装太阳能杀虫灯等。

新建

2020-2021

0.23


53

忠县2019-2024年度利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农业综合开发长江绿色生态廊道

忠县

新建生态经济林3160亩;新建排水沟、截水沟、沟带路,新建机耕道、耕作道、生产便道,整治山坪塘、新建蓄水池、安装灌溉管网,购置商品有机肥等。

新建

2020-2024

0.80


54

永丰镇双丰村等11个(贫困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忠县

完成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生态防护工程和其他工程。实施规模3000公顷。

新建

2021-2022

1.00

规资局核实

55

2021年忠县马耳坝水库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

忠县

渠道改造,安装管网及计量设施。

续建

2020-2021

0.1


56

忠石大堰中型灌区建设项目

忠县

安装各类管网70公里,安装计量设施42处,改善灌面2.2万亩。

新建

2022-2025

0.38


57

忠县柑橘人工智能试验区建设项目

忠县

依托以三峡橘乡国家级田园综合体万亩智慧柑橘示范区建设为契机,联合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建立智慧柑橘院士专家研究中心。择优选择示范区内柑橘种植区域,开展土地整治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作,建成1000亩高标准柑橘种植区。整合专家团队技术力量,集成智能感知、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就智慧柑橘大数据中心、柑橘品种区域试验谱、柑橘农技农艺培育标准、柑橘种植智能管控决策模型、柑橘空天地一体化感知与管理应用、水肥一体化系统建设、绿色防控系统建设、柑橘自动导航农机设备(除草、开沟施肥、喷药等)、柑橘人工智能采摘机器人、丘陵山地省力化农机具研发与应用、柑橘智能品质分级分选线、柑橘鲜果贮藏保鲜等重点事项开展建设工作,实现柑橘种植生产全流程的精准化、科学化、智能化,达到节省人力成本、缩减农资消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目的,致力于将园区建设成为全国最高水平的柑橘全产业链智能化、智慧化柑橘种植示范区。

新建

2021-2025

1.00


58

农业科技研发及转化应用基地建设项目

忠县

以新立、拔山、白石等乡镇为重点,依托西南大学、中国柑橘研究所、重庆畜牧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以柑橘、粮油、食用笋竹、肉牛等产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加强专家大院、实验室、技术展示、科技成果转化、农业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用科技支撑和引领全县农业现代化发展。

新建

2021-2025

0.40


59

忠县基层畜牧兽医站建设项目

忠县

改(扩)建16个乡镇畜牧兽医站,改建便民服务窗口16个,面积共计7680平方米;建统一规范的标志标识门头16个;配置冰柜、冰箱、冻库、冷藏箱等冷链设施16套。

新建

2021-2025

0.14


(四)

“三品一标”建设(2个)




0.41


60

柑橘品牌营销项目

忠县

1.申报“忠橙”为中国驰名商标;2.完善和制定“忠橙”主打品种种植生产规程标准;3.、在全国开展“忠橙”、“忠州橙汁”品牌推介会,举办产销对接会;4.在浙江、上海等地设置“忠橙”营销窗口,建设“忠橙”旗舰店;5.组织“忠橙”种植企业和“忠州橙汁”加工企业参加亚果会、西部农交会、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全国性农产品展销活动;6.加强“忠橙”品牌广告宣传,邀请各大媒体、大v对“忠橙”进行宣传,增加“忠橙”品牌知晓度和口碑宣传。7.开展“忠橙”开园活动、采摘活动,结合“三峡马”、全国电竞比赛、音乐节等重大赛事及活动进行“忠橙”品牌宣传;8.进一步优化提升忠橙包装视觉形象设计,并实施“忠橙”包装补贴。

新建

2021-2025

0.20


61

农产品品牌培育工程

忠县

到2025年,力争实现有效期内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总数达70个左右,新增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30个,成功申报“忠县柑橘”农产品地理标志、中国气候好产品认证,积极争取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保护工程项目、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3个以上、重庆名牌农产品50个以上,培育国家级最美绿色食品企业1家、重庆市最美绿色食品企业3家。

新建

2021-2025

0.21


绿水青山“生态美”(14个)




16.12


(一)

农业绿色生产(8个)




6.40


62

忠县典型河流域农业面源综合治理项目

忠县

1.农田面源污染:坡耕地农田径流拦截与再利用14000亩;农田废弃物田间收集处理系统800亩;农药化肥减量控害设施设备15000亩;农废弃物循环利用1处。2.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15处;分散养殖区粪污集中处理1处;标准化养殖场导异地重建1处。3.水产养殖污染减排:池塘循环生态健康养殖减排190亩;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减排8200平方米;池塘底排污统统减排3800平方米。4.区域面源污水净化:面源污水收集1处;面源污水处理设备1处。

新建

2021-2025

1.50


63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

忠县

针对畜禽粪污、病死畜禽、农作物秸秆、废旧农膜及废弃农药包装物等不同废弃物特点,优化集成技术方案,探索有效利用路径。

新建

2022-2025

0.50


64

忠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提升及生物有机肥加工项目

忠县

规模以下养殖专业户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配套设施建设;新建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配套设施建设或改扩建规模场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配套升级;粪肥收运还田社会化服务组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集中处理中心建设,年生产13.5万吨生物有机肥加工厂建设。

新建

2021-2025

1.00


65

忠县“三峡库区绿肥+”生态涵养项目

忠县

1.长江沿岸1公里范围内、甘井河流域、白石水库流域等区域经济林木园行间,种植种植固氮性强、生物产量高的豆科绿肥30万亩。让绿肥快速覆盖地表,有效抑制其他恶性杂草,减少土壤冲刷,控制水土流失,做到园内化学除草剂零使用;让绿肥逐渐恢复被雨水侵蚀果园的地力水平,逐步改善果园的小生态环境;绿肥压青做有机肥肥料提高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质地,减少化肥使用量,减少面源污染;利用绿肥开花期的景观效应打造七彩大地生态农业。
2.鼓励业主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模式、多种途径增加有机肥施用,减少化肥使用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促进绿色农业发展。

新建

2021-2025

1.50


66

忠县渔业标准化绿色养殖场建设及尾水直排治理项目

忠县

改造全县30亩以上老旧池塘基础设施建设2000亩。推广尾水直排治理鱼菜共生综合种养技术;池塘底排污生态化改造技术;多级人工湿地技术;池塘工程化循环微流水养殖技术;生态沟渠净水技术;多级沉淀池技术;多种资源化利用技术。建渔业智能化管理平台、养殖管理数据监测点、区域性“两中心”、检测站、质量安全追溯及疫病远程诊断示范点;创建渔业绿色养殖示范县,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场。

新建

2021-2025

1.20


67

化肥、农药减量化工程

忠县

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全市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2%以上。

新建

2021-2025

0.50


68

忠县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处理场改扩建项目

忠县

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处理场改扩建厂房800平方米、冷库200平方米,购置病死畜禽收集车6辆、防疫消毒设备1批,安装现场视频监控设备1批,建设无害化网络监管平台1套。

新建

2021-2025

0.10


69

忠县动物疫病监测预警能力建设项目

忠县

改建生物制品冻库20立方米;购置生物制品运输车1辆、重大动物疫病样品采集及运输车1辆;购置重大动物疫病检测仪器设备共15台(个、把)。

新建

2021-2025

0.10


(二)

农业资源保护(1个)




0.40


70

土壤污染防治项目

忠县

污染地安全利用0.517万亩,治理与修复0.191万亩,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0.206万亩。

新建

2021-2025

0.40


(三)

生态保护与修复(5个)




9.32


71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

忠县

对21.5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进行补植补造。

新建

2021-2025

1.08


72

汝溪河等流域系统治理工程

忠县

实施汝溪河、大沙河、渠溪河、黄金河、白石河、㽏井河等流域生态修复工程。

新建

2021-2025

5.95


73

忠县“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工程

忠县

建设规模25万亩,其中新造5万亩,森林抚育15万亩,低效林改造5万亩。在长江两岸第一层山脊内或水平推进1000米范围内实施。

新建

2021-2025

1.75


74

“三峡库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忠县

保护区域多样生态系统及特色动植物;构建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与防控管理体系,有效防止外来物种入侵。

新建

2021-2025

0.50


75

生态保护与修复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工程

忠县

新建标准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炮站2座,新购自动化“37”高炮2门,扩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覆盖面,合理开发利用云水资源,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新建

2022-2025

0.04


干净整洁“村容美”(20个)




39.03


(一)

基础设施建设(10个)




27.97


76

村道建设项目包

忠县

全面推进村组公路通达通畅工程,新改建“四好农村路”500公里。

新建

2021-2025

3.50


77

忠县至石宝沿江旅游公路建设项目

忠县

新建18.9公里二级公路。

新建

2021-2023

11.60


78

农村公路安保工程

忠县

安装500公里村公路安保设施。

新建

2021-2022

1.00


79

农村 客运招呼站(点)建设项目

忠县

建成农村客运招呼站(点)50个。

新建

2021-2025

0.03


80

忠县“十四五”农村供水保障工程

忠县

规划83处,新建11处,改扩建72处;新增供水规模3.43万立方米/日。

新建

2021-2025

4.38


81

东溪镇等11个乡镇(街道)农村移民安置区精准帮扶工程

忠县

主要建内容包括:(1)新建和改扩建标准化水厂、蓄水池、减压池,配套智慧集成泵站,安装各型供水管网、水表等;(2)农田灌溉工程,新安装灌溉管道、新建渠道等。

新建

2021-2025

3.26


82

2021年农网升级改造工程

忠县

改造忠县部分地区农村电网。

新建

2021-2022

0.20


83

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及生态修复工程

拔山镇、三汇镇、金声乡

开展拔山大力小学门前塘、山湾堰塘,三汇里仁场山坪塘、金声乡老院子塘等4个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及生态修复工程,包括湖库清淤,治理周边生活污水、养殖废水,建设生态隔离带等。

新建

2021-2025

0.25


84

长江忠县重点场镇段防洪护岸综合治理工程

忠县

治理河长4.39公里。

新建

2023-2028

3.65


85

三汇镇防洪排涝设施提升改造项目

三汇镇

排洪渠3条,人行拱桥4座,防洪栏杆1297米,河堤1处。

新建

2021-2022

0.10


(二)

人居环境整治(10个)




11.06


86

美丽乡村建设项目

忠县

继续开展美丽乡村建设。

新建

2022—2025

4.5


87

“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核心区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项目

新立镇

新建日处理1500立方米污水处理系统;橘乡鲜果冷储库1500平方米。

新建

2022-2024

0.40


88

“三峡库心”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项目

忠县

按“三峡库心·长江盆景”跨区域发展规划,打造“江镇、江村、江心”美丽乡村示范带。

新建

2022-2025

2.50


89

涂井乡沿江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项目

涂井乡

临江部分道路建设(含沿江旅游栈道4公里、步道8公里、石屋景观道1.2公里)、古建筑碓堡复建、沿江景观旅游休闲广场1000平方米,景观亭5个、公厕3个、库岸绿化2.5万公里和187户移民居住环境民俗改造,安装太阳能路灯370套,占地2000平方米旅游集散地中心广场1个,新修及油化快速连接道5公里,公路滑坡治理及恢复0.5公里等。

新建

2022-2024

0.40


90

复兴镇沿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

复兴镇

道路改扩建1.1公里;新建污水管网10公里;新建公共厕所5个;新建消防水池1个,改造消防管道13公里;新建卫生室1个;路灯180盏;生态停车场2000平方米,配套建设文化健身活动广场2000平方米;绿化3500平方米;应急避险广场改扩建1200平方米;健身步道改扩建1.6公里;监控30个;垃圾池50个,垃圾桶200个,小型垃圾转运中转站1个。

新建

2021-2025

0.40


91

忠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

忠县

改造农村公厕100座、农村户厕粪污处理设施3万户,新建或改造垃圾收运点600处,购置分类垃圾桶0.8万个、田间农业废物回收桶1000个及有毒有害垃圾袋;修建4.3米以下入户便道300公里,村庄绿化2万平方米,安装主要村道指引牌200套等。

新建

2021—2025

1.50


92

忠州街道独珠村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一期工程)项目

忠县

农村房屋风貌改造,外墙面整治18万平方米、屋面维修整治13.84万平方米;景观环境整治,设置垃圾收集点17个、新建污水收集管线11.38公里及处理设施,庭院整治5.36万平方米,硬化入户便道1万米、安装太阳能灯670盏等。

新建

2021-2022

0.57


93

石宝镇新政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项目

石宝镇

新建柑橘园区采摘步道、观景亭、风雨长廊等。

新建

2023-2025

0.18


94

石宝镇㽏石路沿线人居环境整治工程

石宝镇

房屋外墙安全改造984户,院落整治74处。

新建

2023-2025

0.31


95

忠县微田园小组团宜居村庄建设

忠州街道、石宝镇、涂井乡

采购及分发户用分类垃圾桶1万个,垃圾分类宣传手册1万本,宣传画日历1万张,垃圾分类知识宣传扑克牌2000副,新建或改造垃圾收运点200处,安装垃圾分类宣传牌200块,有毒有害垃圾袋3万个,景区分类垃圾桶150个。完成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造3500户,完成农村公厕建设10座。

新建

2021-2025

0.30


文明和谐“乡风美”(3个)




0.82


96

忠县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忠县

建设办公会议室1300平方米、政务服务大厅1000平方米、文化室785平方米以及老年活动室、电商运营点、餐厅、厕所等村庄综合性公共服务配套设施1300平方米,建设文化广场600平方米,完善村庄公共服务中心健身器材、太阳能节能照明灯和周围绿化等;建设村庄内道路干道1.3万米、巷道1310米、人行便道1万米。

新建

2021-2025

0.70


97

石宝镇公共服务中心建设项目

石宝镇

新建一座公共中心,总建筑面积1428平方米。

续建

2019-2021

0.07


98

乡村文化振兴示范点建设项目

忠县

忠县乡村文化振兴示范点(涂井友谊村、双桂石桥村、乌杨青岭社区、新立邹家院子、马灌镇倒灌社区)的文化及附属配套设施。

新建

2022-2025

0.05


安居乐业“生活美”(5个)




13.30


99

官坝、白石、拔山等中心小学幼儿园教学楼建设项目

忠县

新建幼儿园教学综合楼、辅助用房、运动场,建设围墙等附属设施。

新建

2021-2025

0.37


100

马灌镇高洞小学等23所小学教学综合楼及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项目

忠县

新建教学综合楼、教师周转宿舍,配套完善给排水、供配电、安全消防等附属设施。

新建

2021-2025

3


101

拔山中学、㽏井中学等18个中学教学综合设施项目

忠县

新建教学及辅助用房,配套完善给排水、供配电、安全消防等附属设施。

新建

2021-2025

2.39


102

人民医院拔山分院、人民医院乌杨分院、中医医院新生分院、中医医院石宝分院等建设项目

忠县

规划建设人民医院拔山分院、人民医院乌杨分院、中医医院新生分院、中医医院石宝分院,建设门诊住院综合大楼,以及主体装修、辅助用房及道路、绿化、污水处理、停车场等;开展汝溪中心卫生院、双桂镇卫生院、洋渡镇卫生院等10所卫生院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提升建设。

新建

2021-2025

5.9


103

汝溪等10处特困人员供养设施建设项目

忠县

规划建设汝溪、官坝、拔山、洋渡、磨子、永丰、白公、白石、东溪、花桥等10处特困人员供养设施,建设内容包括老年宿舍、活动室、健身室、医务室和厨房等。

新建

2020-2025

1.64


城乡融合发展(2个)




0.18


104

农村人才培育工程

忠县

培育高素质农民5000人。

新建

2021-2025

0.10


105

乡土人才培育工程

忠县

推进乡村建筑工匠、非物质文化技艺传承人等专业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学习,累计分别培训180人、200人。

新建

2021-2025

0.08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